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熊义杰  页数:382  

内容概要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简单地说,区域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所论及的内容都是属于区域经济学中比较前沿的问题。《区域经济学》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讨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基本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等;第三章是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包括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及其特点、区域经济要素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等内容;第四章是当代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及对策,包括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与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人口问题等;第五章是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及其发展,包括改革前的中国农业、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形成以及农业家庭经营的未来发展等;第六章是我国的农村城市化问题,包括农村城市化及其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指标体系和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等;第七章是城市竞争力问题,包括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等;第八章是城市经营问题,包括城市经营的概念、内容、模式和对策等;第九章是产业集群问题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演进阶段、形成机理和发展模式等。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内容新颖,这由全书的九章内容不难看出;二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如在第四章的分析中,运用了博弈分析法;三是有自己的见解,如在第七章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计量中,作者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想。

作者简介

熊义杰,教授,博士,陕西省武功县人,出生于1958年5月。1985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湖北农学院工作,期间曾担任农业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多年。1991年曾在设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教委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进修“高教管理”1年。1997年调西安石油学院工作。1999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调西安理工大学,现任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执教二十余年来,一直主讲“企业管理学”、“企业财务管理”、“经济计量学”和“运筹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和参加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编的公开出版教材共8部,完成专著6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1994年被学校确定为中青年学术骨干重点培养对象,2000年被学校确定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学术带头人,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聘研究员,被北京《发现》杂志社聘为特聘理事,是多家大型辞书的入典人物之一。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1.2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1.2 区域经济及其要素
1.2.1 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1.2.2 区域的类型
1.2.3 区域经济及其要素
1.3 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
1.3.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3.2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功能
1.3.3 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2.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2.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2.1.3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2.1.4 促进区域发展的一般途径
2. 2非均衡发展理论
2.2.1 什么是非均衡发展理论
2.2.2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应用
2.3 增长极理论
2.3.1 何为增长极理论
2.3.2 增长极理论的几个主要概念
2.3.3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2.3.4 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2.4 均衡发展理论
2.4.1 什么是均衡发展理论
2.4.2 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
2.4.3 新古典理论对均衡发展的解释
2.5 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理论
2.5.1 产业集群理论
2.5.2 城市化理论
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3.1 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及其特点
3.1.1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3.1.2 三大重点经济区
3.1.3 老工业基地
3.2 区域经济分工
3.2.1 区域经济分工的客观基础
3.2.2 区域经济分工原理
3.2.3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特点
3.3 区域经济贸易与要素流动
3.3.1 区域经济贸易
3.3.2 要素的区际流动
3.3.3 劳动力的区际流动
3.3.4 资本的区际流动
3.4 区域经济合作
3.4.1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意义及原则
3.4.2 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方式
3.4.3 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第4章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及对策
4.1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问题
4.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4.1.2 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
4.1.3 必须妥善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关系
4.2 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4.2.1 我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2.2 山岳风景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2.3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4.2.4 资源环境问题的博弈分析
4.3 城市人口问题
4.3.1 当前我国城市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4.3.2 城中村改造问题
4.3.3 城市农民工问题
4.3.4 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第5章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及其发展
5.1 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形成
5.1.1 改革前农业的集体经营模式
5.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业改革
5.1.3 双层经营体制
5.2 我国60年农业改革的经验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5.2.1 我国60年农业改革的基本经验
5.2.2 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
5.3 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
5.3.1 “两田制”经营模式
5.3.2 农业股份化经营
5.3.3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6章 我国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6.1 农村城市化及其发展
6.1.1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6.1.2 新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历程
6.1.3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经验总结
6.2 农村城市化的指标体系
6.2.1 农村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编制意义和有关研究概况
6.2.2 农村城市化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6.2.3 农村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编写原则和有关说明
6.3 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6.3.1 什么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
6.3.2 农村工业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6.3.3 人口流动与农村城市化
第7章 城市竞争力问题
7.1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7.1.1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7.1.2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7.1.3 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7.2 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
7.2.1 国外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7.2.2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7.3 关于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7.3.1 城市价值链模型中的指标体系
7.3.2 弓弦箭模型中的指标体系
7.3.3 上海市统计局的六大综合指标体系
7.3.4 上海社科院的三大量指标体系
7.3.5 徐康宁的三大要素论
7.4 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方法
7.4.1 主成分分析法
7.4.2 其他可用的方法
7.4.3 对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看法
7.5 关于城市竞争力计量的一种全新设想
7.5.1 从城市的两个经济效率说起
7.5.2 城市竞争力及其计量
7.5.3 指标的确定
第8章 城市经营问题
8.1 城市经营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8.1.1 城市经营问题的缘起
8.1.2 城市经营的内涵
8.1.3 城市经营的主客体和目的
8.1.4 城市经营问题研究的意义
8.2 城市经营的内容、特征及模式
8.2.1 城市经营的内容
8.2.2 城市经营的特征
8.2.3 城市经营的模式
8.3 城市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
8.3.1 法国的城市经营
8.3.2 加拿大的城市经营
8.3.3 德国的城市经营
8.3.4 英国的城市经营
8.3.5 国外城市经营的借鉴
8.4 现阶段我国城市经营中的共性问题及对策
8.4.1 城市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8.4.2 城市经营对策的探讨
第9章 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9.1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9.1.1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发展
9.1.2 产业集群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9.1.3 国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及其意义
9.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9.2.1 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9.2.2 产业集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9.2.3 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分析
9.2.4 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在条件分析
9.3 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其战略
9.3.1 关于产业集群演进阶段的划分
9.3.2 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
9.3.3 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起飞阶段
9.3.4 产业集群的成熟阶段
9.3.5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及产业集群战略
9.4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9.4.1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9.4.2 依托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9.4.3 拱卫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9.4.4 网络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9.5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9.5.1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产出函数
9.5.2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9.5.3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各章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简单地说,区域就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然而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做这样一种简单的理解是不够的,它的准确定义与学科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区域的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而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20世纪以来,社会学家、行政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日渐重视。出于众多学科的共同调研,区域在现代已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词汇,也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等通用的概念。但要给区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非易事。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区域。从地理学的观点看,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如沙漠荒漠地带,草原牧区,平原农耕区等等;从行政学的观点看,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并且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如省市县不同等级的行政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区域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如印欧语系国家,回民聚居区等等。而不同的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行政学家等,又会对区域这个概念赋予各种各样的含义,可说是“众说纷纭”。  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有确切的定义。经济学中最早使用区域概念的公认是1922年由全俄中央执委所属的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给出的一个定义。有较大影响的是由美国学者胡佛给出的一个定义。另有一种值得商榷的意见认为,“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安虎森,2008,新区域经济学)或“实体概念”(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冯云廷,2006,区域经济学)。本书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实体,都有一个作为指挥中心的权威的决策机构存在,而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却未必具有这一属性,比如跨行政区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区域概念,当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说法为准。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说法:“区域是指具有内聚力的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而与相邻的诸地区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这个定义不仅从形象上,更是从内容上刻画了区域的概念,也是对区域概念的最权威认识。所以,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区域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且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这一表述说明,区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适合初学者阅读学习的书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