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开讲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国力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由于我主管了16年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部门,我有五次奥运会火炬的传递经历,我负责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电视制作和服务,也由于我过去的团队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在为中国的体育做着出色的贡献,所以,从十五年前就开始有人建议我把自己的经历记载下来,因为我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一些经历不应该仅仅属于我自己。然而我虽然也断断续续记载了一些事实和感想,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忆录”,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有太干巴的事实,也过于专业,不会有故事,因此就不会有太大的可读性。在市场上出现的书籍还是应该让读者而不是作者才可以读得下去的文字。    在2010年的年初,大学时的班长任金州打来电话,告诉我为了纪念七七级学生毕业30周年,他正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讨论出一套丛书,并且说好要与教学有关,希望我可以单独写一本。    虽然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已经改成了中国传媒大学,现在的学校氛围和状态和我们那个时间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还是非常怀念大学时的那四年时光,因此对于母校的事情总是要认真对待的。    于是我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这些年留下来的资料,发现写一本教学辅导材料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定位。因为过去这三十年里中国体育电视发展得极为迅速,我由于一直占在主管的位置上,成为了这个迅速发展的参与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这个发展,所以过去的一些资料可以验证这一快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得现在的人们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忘记得也太快。人们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太在意也不屑于收藏自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主管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门16年的我不提供一些可供将来的回忆,几十年后的人们若是想了解中国的体育电视,可能会发现一些空白。所以我决定开始写这个“回忆录”,它以史料为主,以我的经历和认识为辅。当然了,处于我的位置,我对于中国体育电视的认识也会更多地从我所经历的角度来解释。    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过去的报告,几乎都是出自我手的。现在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将它们串联一下,交代前因后果。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我的初稿之后建议还是应该有些可读性,以适应体育电视从业人员之外的读者要求。于是我重新编排了文章的顺序,除了正文之外我在文后放了一些随笔,主要是写我对于中国体育和电视的想法。    数字说明进步,在开始回忆之前,我先列出几个简单的数字: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央电视台付出10万美元购买了电视版权,只派5个人去洛杉矶;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是一个亿,400人的制作团队;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中央电视台在现场有6个人;到了2010年的南非,前方成员达到了65人;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中央电视台国内播出的预算是26万元,2010年广州是6000万元;    1990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工作人员是27人,这个数字在我离开的2005年变成了500人,现在已经超过了800人。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从事体育电视事业人们的共同努力。    因此说一句真诚的“套话”:本书献给与我一起创造中国体育电视历史的同事们。

内容概要

  如果说官话,我会说听从组织分配,谁来当主任我都保证配合。但是这不是我的心里话。……现在你们让我讲真话,那我要说,这个中心主任只有我当最合适,而且我也不会再配合另外的主任了。
  经过这些“改革”,中央电视台变得更加像国家机关,而逐渐失去了新闻单位那种创造氛围。
  凤凰卫视的人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电视体制出去的,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体制下做出了不一样的事。许多做电视的人,包括我在内,总喜欢说凤凰卫视是钻中国大陆新闻限制空子而生存和发展的。不错,如果没有中国有关部门对自己媒体的不当管制,凤凰卫视不可能做大起来。
  黄健翔从央视辞职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对观众是一个损失,因为目前还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对欧洲足球的解说;对中央电视台是一个损失,用十年机会和平台造就的人才一朝失去有些可惜;对他自己更是个损失,据我对他的了解,现在的一切机会都缘于他在央视得到的明星花环,而不是缘于他的主持能力。

作者简介

马国力是广院77摄影班成员之一,于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历任体育中心主任、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盈方中国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等职,亲历了中国1990年亚运会之后的历届大型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思考。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成长岁月 
 老家 
 当兵 
 旅途 
 上大学 
第二章 初试牛刀
 中央电视台报到 
 初次见识 
 初试身手 
 体育新闻诞生 
第三章 黄金时代 
 北京亚运会 
 巴塞罗那——开始“做梦” 
 “奥运沙龙” 
 跑马圈地 
 人才重于一切 
 目标管理 
 《足球之夜》 
 我的梦 
 与ESPN合作的意愿 
 国内版权之争 
 中超方案 
第四章 走向成熟 
 悉尼 
 莫斯科的眼泪 
 2002世界杯足球赛 
 雅典记事 
 离开央视 
 BOB 
 提前退休 
 广州亚运会——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入盈方中国 
第五章 未尽思考 
 没有成功的改革 
 关于体育和电视的结尾 
第六章 随笔 
 “队委会”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是在1969年参加工作的,16岁。 整个70年代我与体育电视没有一点关系。但是那个时期的经历形成了我后来的性格,而这个性格对于我再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至深。 和现在的人们不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比较简单,思维和管理方式也相对比较一致。50年代出生的人们,凡是比较成功的,几乎都有这么几个特点:理想,真心地认为自己要对社会而不仅仅是对自己做出贡献;坚韧,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重诺,不会轻易答应什么,答应了的就一定做到;当过兵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守时。 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抓住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被分配到了一个合适的工作单位,加上电视奇迹般的发展和我的努力,促成了我后来的成功。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如果能在我这个位置上,能够像我这样努力,肯定能比我做得还好。这绝对不是谦虚之言。 我唯一可以大言不惭的是我真的很努力。可能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原因,也可能是八年军旅的教育,我的责任感很强。在我开始做电视的那个时代,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不高,买一台彩色电视机要积攒一年甚至几年。买来以后放在家里,每天晚上主要的时间就是盯着它了。我们这些做电视的人,面对着的是几亿双眼睛,我们的产品和其他人的不一样。你有什么资格去糊弄老百姓?我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他生前的最大消遣就是看电视,我们这些做电视的人不少亲友都是这样。如果说不相识的观众离你还远些,那么你能够不对自己的亲人负责吗?所以我喜欢这个职业,我努力去做得最好。我认为电视是一个值得为它献身的事业。 老家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1969年当兵开始,我走过国内的许多地方;从1989年主管体育部以来,我又到过国外的很多城市。我的理解是:经历多了,人的思维也会保持一些现代和传统的轨迹。 我的祖籍是距离北京两百多公里的河北省无极县,我第一次出北京的旅程就是回老家。 提起河北省无极县,许多在我这个岁数的人大概记得90年代初的那部电视专题片《无极之路》,记得那里边的县委书记刘曰。我不认识这个人,但从节目中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式的“七品”官吏。在节目播出之后不久,虽然他没有回家种红薯,但却也不再是无极县的父母官了,或许是那名害了他,不过在好几年之中,无极县的不少百姓还在念叨他在位时的一些事情 我回过三次老家,第一次是我三四岁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印象。 第二次是1967年,那时候的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像今天这样巨大,起码在我自己的家里是这样。父母二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过120多元,养活着两个老人和三个孩子,没有任何一件可以称得上奢侈品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我家的情景应该属于中等水平,一般人家都是如此,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除了治安好之外,大概还因为没什么好偷的。 1967年的春节前,父亲由于本单位的“运动”无暇管教我这个已经14岁的“准成人”,因此让我的一个到北京“串联”的堂哥把我领回了老家。那时反正没有条件养成今天的习惯,不在乎不能每天洗澡,不能每天换衬衣,要在露天厕所里蹲着拉屎。我就很愉快地搭乘着为串联学生开的火车回了老家。而且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过得非常愉快,以至一个多月后北京要开学,爸爸连发了三封电报我才启程回来。 下了火车,又乘汽车,还得步行30里地才能到达我的老家西宋村。那可真是第一次长途跋涉,长的我觉得仿佛没有尽头。堂哥比我才大两岁,当然不能背着我走。当走到中途一个姨家还是舅舅家时,只记得累得说不出话,直到一碗挂面下肚才觉得活了过来。 大概由于这碗挂面,老家在我脑子里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吃。挂面是我的第一餐,比北京的黑得多,是村里的人自己晒的(从那时起我知道挂面和粉条是在太阳底下晒出来的),由于风沙的影响,老家的黑挂面还有些牙碜。酱油在老家是奢侈品,大多数家庭没有那玩意儿,但香油和鸡蛋是土产。我就任凭牙齿嘎吱嘎吱地响着,吞下了放了三个鸡蛋,一小勺香油的一碗挂面。第二天在大伯家吃饺子,老家的人一年吃不上几顿饺子,父母这两直系里边只有我们家进了城,因此是贵客,所以我的堂兄妹也跟着我打牙祭。但是他们与我吃的不一样。我吃的是白面包肉馅的,他们吃的是棒子面包白菜疙瘩馅的。 第一口下去我差一点吐出来,虽然当时在北京吃肉也不多,但没尝过这种味道的。一问才知道老家一年只杀两次猪,一次在中秋节八月十五,另一次在春节前。我回去的时候距离春节还有二十来天,春节的猪还在圈里养着,伯母从井里取出中秋时存放的肉来款待我。为什么从井里拿肉?农村里没有冰箱(城市里的大多数家庭那时也没有),中秋节杀的猪舍不得吃,拿根绳子把肉放到深井里距水面三四十公分的地方,利用井水的温度来保存生猪肉。虽然不至于腐烂,但在井里吊上半年再吃的肉你说会是什么味道?但那时我已经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愿伤伯母的心,所以我抢着吃棒子面的,堂兄妹们还以为我懂事。

编辑推荐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作者过去的报告,现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交代前因后果。除了正文之外作者在文后放了一些随笔,主要是写他对于中国体育和电视的想法。《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可读性强,适应体育电视从业人员之外的读者要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上开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