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颂 页数:227
内容概要
所谓“播音语言”,可以认作传播语言,涵盖了节目主持艺术,虽具有专业性,却也带有广义性、普泛性。
所谓“通论”,应该说涉及了古今中外,论述了语言本身,也兼顾了语言传播艺术诸领域,还延伸到了人才和队伍、受众和美感,也谈到了国内国际的竞争、对未来的展望,而并不仅限于语言问题,更未局限于“播音”。称为“通论”,恐非虚张声势。
作者简介
张颂,1936年7月生于河北省易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编辑。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朗读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朗读美学》;论文集有《语言传播文论》、《语言传播文论》(续集)、《语言传播文论》(第三集);主编有《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三版前言
修订版前言
序
第一章 土壤是中国的
第一节 汉语的主流
第二节 汉语的规范
第三节 汉语的特色
第四节 汉语的功能
第五节 汉语的口语
第二章 传统是宝贵的
第一节 文化的传统
第二节 广播的传统
第三节 理论的传统
第四节 交流的传统
第三章 概念是发展的
第一节 语言的概念
第二节 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 朗读的概念
第四节 播音员概念
第四章 系统是开放的
第一节 语言系统
第二节 副语言系统
第三节 风格系统
第四节 传播系统
第五章 主持是多样的
第一节 何谓主持
第二节 怎样合一
第三节 如何分类
第四节 如何多样
第六章 语言是精妙的
第一节 有稿播音
第二节 无稿播音
第三节 以播为主
第四节 一专多能
第五节 语感通悟
第七章 受众是苛刻的
第一节 受众层次
第二节 受众期待
第三节 受众共鸣
第四节 受众反馈
第八章 队伍是成长的
第一节 人才遴选
第二节 人才培养
第三节 人才使用
……
第九章 教育是严肃的
第十章 学术是圣洁的
第十一章 竞争是激烈的
第十二章 前途是美好的
跋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四,“传统播音方式在我国语言广播中的一统局面”是怎样“打破”的呢?“我国语言广播”应改为“新中国语言广播”,因为过去有旧中国的语言广播,当今还有台湾的语言广播。“传统播音方式”也应改为“有稿播音方式”,因为传统中也有“无稿播音方式”。所谓“打破”,理应认作“突破”,于是“一统”二字应删去。丢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将一切功绩统统归之于“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不难嗅出某种反传统火力中反历史唯物主义的气味。节目主持人是存在于主持人节目之中的,主持人节目的开设并非某个个体人的突发奇想,正如它在舶来之前,也是属于实践行为中社会“渐进”的产物一样。新中国广播中诸多相近、相似的节目形式,为它的出现经历了酿造的前期体验。这恰是西学东渐中的特定时空的交融现象,也是任何事物他律与自律结合的共同走向。只要不是凝固的目光、僵化的心态,就不会对事物,包括广播播音方式的历时性变异大惊小怪。概念是发展的,是有来龙去脉的,语言也不例外,作为语言的一种独特样式——广播电视播音语言,因其涵化了新闻性敏感,当然更不例外。 第五,据说,我们的广播界研究语言“仅仅局限于稿件”,而且“实践上只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稿件播讲方法的研究”,而没有“以人为对象”。这就是说,演员研究台词,小说播讲者研究小说,教师研究讲稿等等,因其局限在“播讲方法”上,所以没有“以人为对象”。我们的理论家连“播讲方法”的ABC都不大了解,却做出了如此严重的断言,不是进一步证明语言的危机是迫在眉睫了么?不知道在现在的世界上语言概念是否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歧义?历来人们都把语言看做工具,至今也有过分夸大它的重要价值的,却还没有发现把语言和人进行如此切割的高论。“播讲方法”的研究,正是创作主体的天职,而这一研究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使人愿意接受”这一主题意义。研究是否成功,是否有效,也以受众为导向和取向。离开了“人”,是创作主体自身向自身播讲么?不研究、不讲求“播讲方法”,一味去“言语”,起码失去了对“人”的尊重,“以人为对象”只能弥漫着主观意志和狂妄意识,“言语者”用什么丰厚的负载奉献给“人”呢?对“播讲方法”的轻蔑,不啻是对语言的侮弄,这也宣布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语言特点”,无异于把语言的建构拆除,并将其善良地埋葬! 第六,语言,必然有其结构,也应当有其功能,结构为功能提供了锁钥,功能为结构评估了价值。语言学有一派就叫“结构功能”学派,认为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但它们属于西方结构主义,偏重描写分析语言结构,而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角度重新理解一切事物”的尝试。结构与功能是不可分离的,要产生某种功能,必须先解决某种结构问题。“书面语的产品”、“口语的产品”,同属一种语言,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也不可能叫两种语言。词汇、句式、音律、辞格、章法……无论怎样万紫千红,不过是“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而这变化,也绝对离不开语言自身。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就指出过:“在语言中无论是口语或书面语,都是来自一种‘心灵的书写’,或称‘总书写’,它才是语言的根本。”索绪尔本人也强调过,语言所选择的能指符号是无可替换的。也正是认识了现实的语言活动,后期的巴尔特才大谈“语言恶魔”、“语言法西斯”。在这种认识下,天大的“功能”,也无法逃离“结构”,而只有重视“结构”,也才谈得上顺理成章地发挥“功能”。试图将“结构”与“功能”分离,不过是以强调“功能”为诱饵,把人们的视线从“结构”上拉开,从而实施对“结构”的抛掷。语言现实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都没有赋予任何人这样的权力,但愿我们的节目主持人不断加深语言修养,剔除逻辑混乱、结构散乱的病源,深入语言的内层,发出更有效的信息,产生更有力的功能。
编辑推荐
《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3版)》系张颂教授研究播音语言的理论专著,探讨了汉语的规范化等语言理论问题,对播音语言的诸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论阐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