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颂 页数:1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从1985年10月以《播音基础》为名正式出版以来,已经26年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播音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播音主持队伍日益壮大,播音主持教学不断创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课题、新思路层出不穷,人们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些,都为本书的重印、再版和修订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论据和可贵的借鉴。 。
《播音创作基础》应该是《中国播音学》的核心理论,应该是播音主持教学的核心教材。她的理论架构和教材体系, 同《播音发声学》、《播音主持业务》的作用一样,是本学科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柱。播音史、播音业务,及所有创作系统,都植根于这个基础。她不能包括那些专业门类的理论和专业门类的实务,并解决各类节目的具体创作问题,但却是它们不可或缺、不可脱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播音创作基础》是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北京市级、 国家级精品课程,不能不力求更加务实、力求更加完善; 而作为教材, 又亟待不断充实、丰富、提高、创新。这次的修订,就是基于这样的愿望。
作者简介
张颂,1936年7月生于河北省易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编辑。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朗读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朗读美学》;论文集有“语言传播文论》、Ⅸ语言传播文论》(续集)、《语言传播文论》(第三集);主编有《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前言
序
第一章 播音创作
第一节 播音主持
第二节 创作要素
第三节 创作空间
第四节 社会功能
第二章 创作主体
第一节 主体定位
第二节 话语权力
第三节 主体能力
第四节 主体差异
第三章 创作道路
第一节 创作道路
第二节 正确道路
第四章 语言特点
第一节 规范性
第二节 庄重性
第三节 鼓动性
第四节 时代感
第五节 分寸感
第六节 亲切感
第五章 创作准备
第一节 广义备稿
第二节 狭义备稿
第三节 备稿六步
第六章 具体感受
第一节 形象感受
第二节 逻辑感受
第三节 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
第七章 感情运动
第一节 感受、态度、感情
第二节 情景再现
第三节 内在语
第四节 对象感
第五节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者的关系
第八章 表达方法
第一节 停连
第二节 重音
第三节 语气
第四节 节奏
第五节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者的关系
第九章 播音状态
第一节 状态自如
第二节 排除干扰
第十章 表达规律
第一节 思维反应律
……
第十一章 话语样式
第十二章 语言功力
结束语
修订补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播音,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维护国家利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捍卫文化安全、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播音,以新闻性为根本属性,以艺术性为核心属性。播音,存在“新闻播音(主播)”、“体育解说(评论)”、“专题访谈”、“综艺主持”、“广告播音”、“配音解说”等基本节目形态。简言之,可以分为“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两大类。播音与主持,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所做的划分,由传统的称谓“播音”,发展为当下流行的“播音”和“主持”。犹如“广播”,曾经是“声音广播”和“图像广播”的统称,后来,分别叫做“广播”和“电视”的情况一样。事实上,以“严肃认真的宣读稿件”为代表的有声语言形态,和以“随意进行的日常谈话”为代表的有声语言形态,是人类话语形态的“两极”,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而呈现着无数个“中间形态”,很难判断出各个形态的边界。播音是个大概念,播音是基础,由此可以生发出各种形态,主持即是其中之一。二者若有某些区别,也可以这样表述:播音是“转述旁白”,主持是“率真表白”。这里,并非文化身份和艺术个性的差异,而是创作路径的笼统观照:播音大体上是力图突出新闻价值的实证性,如联播类新闻节目;主持大体上力求显化主体认知的具象性,如综艺类娱乐节目。因此可以说:播音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达;主持是个性言说下的共性诉求。然而,那整体的共性是如此浑然一体,都趋向大众传播公众话语的集体表达;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支撑,怎能助长“个人领地”的“自我张扬”?那交叉重叠之处和融会贯通之时,又怎能屈从“刀切斧断”的“画地为牢”?
编辑推荐
《播音创作基础(第3版)》: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豪,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