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蔡海龙 页数:194
Tag标签:无
前言
传媒叙事是传媒产品的核心问题,它总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观念的进步而不断嬗变,蔡海龙的著作《电视新闻叙事研究:传媒生态视阈下的现实观照》就着重将电视新闻叙事研究置于传媒生态之中,强调电视新闻的叙事是一种受诸多现实因素影响和羁绊的社会活动,作者力图超越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研究模式,以相关的传媒生态和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基点,体现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有助于深刻地揭示电视新闻的叙事本质。 蔡海龙是云南大学新闻系首届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在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中有过实践体验,并对传媒叙事产生了研究兴趣,200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视新闻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电视新闻、传媒生态、传媒技术、传媒体制、叙事学、符号学等相关著作和研究文章,梳理出电视新闻叙事研究的思路。
内容概要
在前期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电视新闻领域的核心问题——叙事——进行了描述、阐释和批判。为了弄清电视新闻叙事的本质以及制约电视新闻叙事的机制、因素,作者在传媒生态相关理念的启发下,主要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知名的电视新闻栏目进行研究,并辅以对大量电视新闻叙事文本的分析。这样的研究思路不仅让我们看到对已经成形的叙事文本的分析,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洞悉文本生产过程的视角。
作者简介
蔡海龙,1979年生于云南昆明。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工商大学新闻系。曾先后就读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北京数字电视用户收视状况及市场拓展策略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科项目《中国经济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在《现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有的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曾先后到春城晚报新闻中心、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青年报云南记者站、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栏目、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进行学习和实践,发表新闻稿百余篇。
书籍目录
序一 朱羽君序二 张洁绪论第一章 传媒生态与叙事:对两个理论体系的整合 一、生态与传媒生态 二、叙事第二章 电视新闻内部生态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一、制播技术:电视新闻叙事的基础与创新动力 二、节目定位:框定电视新闻的叙事特征 三、叙事主体:电视新闻品质的缔造者第三章 电视新闻外部生态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一、传媒体制 二、政策规制及其对电视新闻叙事的制约 三、其他媒体的新闻叙事活动对电视新闻叙事的影响第四章 当下电视新闻叙事的新现象 一、新兴的电视新闻叙事特征 二、影视语言叙事特征的凸显与创新 三、叙述方式的转变第五章 电视新闻生态及其叙事特征的发展前景 一、电视新闻内部生态的演化方向 二、电视新闻外部生态的进化趋势 三、双重回归:电视新闻叙事特征的发展前景结语附录一 案例解析附录二 新闻栏目访谈参与观察日志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而构成电视新闻内部和外部生态的这些因子就是考察叙事变化的参数。国内著名的传媒研究专家喻国明曾提到,推动今天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除了传媒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变化规律之外,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传媒业的功能、角色转型与建构往往具有根本意义上的规定性;此外,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所导致的媒介生态的基础性改变也在“制造”或“销蚀”着传媒业发展的可能空间,我们对于中国传媒业发展大势所作的判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基础上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就力图在审视当下中国电视新闻生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电视新闻叙事的发展前景做一个分析。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为报纸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之后,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史中,无论是摄影,还是广播、电视的诞生,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行为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媒介行为又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形而下的物质生产性质,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新媒介的涌现,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随之而来。今天,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催生着从未有过的媒介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