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赋比兴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成汉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念中学的时候,就因为受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用心棒》和《七侠四义》等杰作所激发,满怀理想,一腔热血,就此立下决心往美国念电影,再回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一番贡献。转眼间毕业十多年,对电影事业的贡献实在谈不上,但电影文章却写了不少,因此才可结成此集。正式开始写电影文章是1970年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念电影的时候,那时是要交功课,因为电影的课程往往亦要写论文。记得写过的题目就有《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比较》、《论郭勒嘉、安涵与巴赞阐释现实的观点》、《戈达尔影片<阿尔伐城>的分析》等,都是以英文写作,所以开始以中文写电影文章还是于1973年转到南加州大学念硕士的时候,因为希区柯克来到南加大放电影,我想到港台人士都会有兴趣,便把“悬念大师”和同学们的对话记录下来,寄回香港的《南北极》月刊发表。1974年底回到香港后,因为觉得观看外国最新电影的机会不多,搜集一手资料亦有困难,便转而专心钻研国片。不过在香港研究国片亦困难不少,香港政府甚至到现时都没有去设立一个电影博物馆或资料馆(香港电影资料馆迟至2001年才成立),过去的影片和资料亦大部分不全,电影文物的损失极为严重,每年就靠“香港国际电影节”和已停办的“电影文化中心”做一些回顾和研究。不过,虽然困难重重,但作为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又岂能对保存和研究中国电影文化之举袖手旁观呢!本文集收的都是过去三十多年来在港台杂志和报刊中探讨国片理论和批评的文章,希望读者诸君可以在这个时光旅程之中,看到一名中国电影研究者在思路与观点上的发展与探索,同时亦可以根寻到一些内地和港台电影变化的根源。这或许便是我对中国电影文化的小小贡献。

内容概要

  刘成汉先生是香港知名导演及电影理论和历史工作者,对大中华文化圈电影理论与创作美学有着虫特和持续的思考。在《电影赋比兴》中,作者提出著名的“电影赋比兴”理论,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人手,对百年中国电影作了一番探幽发微、披沙拣金的研究工作,以期在西方电影理论体系之外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美学。作者学贯中西,既是导演义足影评人,故而《电影赋比兴》所收文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有启发性,又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作者:(中国香港)刘成汉刘成汉,1976年起在香港当电视电影监制及导演,曾在邵氏公司任制片、香港无线电视及佳艺电视任编导、丽的电视任节目部副经理。又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编辑及香港特区政府电影顾问、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判及捷克电影金像奖评判。1986至1992年间编导香港廉政公署电视剧集。1992至2006年问任香港演艺电影电视学院监制编导系主任。现客席任教于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曾发表不少影评及电影理论文章,被翻译为英法德意文字。著有《电影赋比兴集》一书。

书籍目录

第一本/11.电影理论赋比兴/12.电影诗人——费穆/333.《小城之春》——赋比兴之典范/39第二本/531.中国电影的回顾/532.“中国电影回顾展”的一些作品/753.朱石麟——中国古典电影的代表/1134.访问两位杰出的三四十年代电影工作者:黄绍芬与桑弧/1355.勇敢的30年代/1446.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点与线/1467.中国电影的两个黄金时期/1498.与陶金话旧/165第三本/1731.秦剑与楚原电影的“象外之象”/1732.唐书璇:70年代香港电影的独行者/1783.我的香港电影新浪潮30年回顾(1979-2009)/1874.《重庆森林》:都市感情寻觅的迷诗/192第四本/1951.“作者论”和胡金铨/1952.《香港功夫电影研究》序/2063.张彻的三部浪漫暴力悲剧/2104.《香港武侠电影研究》序/2175.武侠电影的赋比兴艺术/2196.武侠世界的四个访问/232第五本/2491.从李行说起/2492.《冬暖》:李翰祥的最佳作品/2583.宋存寿的三部作品/2634.《再见阿郎》:台湾电影的传奇/2705.侯孝贤电影的诗经境界——《冬冬的假期》/2736.杨德昌的《恐怖分子》/2757.《青少年哪吒》:蔡明亮的Rebel without以Cause/2798.李安对碰张爱玲:《色戒》大开色戒/282第六本/2891.对《电影艺术》的一些意见/2892.谢晋“文革”前后的两部不朽杰作/2913.陈凯歌前期电影的比兴诗学及民族文化探索,/2944.大红灯笼:张艺谋反封建专制的兴象/3125.《双旗镇刀客》:何平的神话传奇和比兴蒙太奇/3146.《蓝风筝》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电影的重要兴象/3187.《东宫西宫》:张元勇闯禁宫/3198.《苏州河》:娄烨娓娓道来的爱情浪漫,/3219.《三峡好人》:贾樟柯反映大时代的魔幻现实/32310.《考试》:纪念教师节的最佳电影//326后记/329

章节摘录

插图:祖父去世之后,费穆便以鸟儿哺雏、清朝的黄龙旗转为民初的五色旗来比兴新一代的成长。小孙子(黎铿饰)躺在草原上,对着羊儿吹笛子的一组镜头,亦富有抒情的诗意。全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是儿子替父亲做大寿的一场。在一个细雪的冬天,热烘烘的成排烧猪,人来人往地铺张做菜,在炊烟之中闹哄哄地蒸糕、倒酒,亲友们猜拳、赌博喝酒,精巧的场面调度配合镜头运用,铺排出一个热闹非凡的寿宴,而老父冷眼旁观,却为儿媳的过分铺张而不安;再看见窗外大雪之中,一对贫家爷孙的凄酸,更幻想到那是自身未来的写照,不禁满怀忧虑。其后,老父回乡主持孤儿院,影片往往以低角度镜头来尊崇他,又以亲切的近景来扫视贫困的儿童和老人。当老父病危,老母带领一群儿童下跪为他祷告;最后儿媳都赶回来,老父康复,宽恕儿媳的不孝;并对众人谆谆训诲。孤儿们都向他鼓掌,并齐齐唱起天伦歌来颂赞。这些场面,费穆和黄绍芬都处理得相当感人。《天伦》的内容虽然着意歌颂祖宗之德,教化意味浓厚,但在形式和技巧上却建立了上乘的艺术风格,典雅庄重而又善于运用比兴意象,正如《诗经》中的“雅颂”一般。此外,在费穆指导之下,演员都有极为自然细腻而动人的演出,这种平实中带有风格化的演技,在那个夸张的年代,实在难能可贵。从《天伦》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费穆那种诗意的风格,与后来的《小城之春》实在是一脉相承的。

后记

个人自1980年代初就渴望看到大中华文化圈的电影学者和创作者可以联合起来深化发展中华文化风格的电影理论和创作美学,以能独立于西方电影美学理论体系之外,做出中华文化圈应有之贡献,因此很高兴看到刘书亮教授著的《中国电影意境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提到各位电影学者:罗艺军、徐昌霖、李长弓、吴天忍、宋家玲、郑洞天、郦苏元、胡克、丁亚平、王迪、王志敏等对这方面的深化发展和贡献,深信在各位教授学者引领之下,年轻的一代在中国电影美学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开展;除了电影诗赋比兴和电影意境论之外,刘书亮教授提到易经阴柔阳刚的美学我亦认为是十分有启发的,易经美学如何应用在电影美学中肯定是一个重要美学理论探讨的范畴,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其实中国文化和艺术美学理论不但对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探讨大有贡献,更可以扩大应用到在大中华文化圈影响下的部分日韩电影之上,例如日本大师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都深受儒、道、禅的文化和美学的影响,黑泽明的电影更充满儒家的忠信仁义哲学,但表现手法却以道、禅和易为要,他1945年的作品《踩虎尾的男人》来源正是易经六十四卦之“履虎尾,不咥人,亨”;而韩国电影刚柔对比强烈(韩国国旗更以易太极图和乾、坤、坎、离四卦组成),尤宜以易美学作分析,可见中国电影美学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编辑推荐

《电影赋比兴》:影视文化全息书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赋比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