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希磊 页数:308 字数:321000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十论》编著者孙希磊。
粱启超(1873一1929),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既是政治家,也是学者和教育家。作为中国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和宣传家.他大力呼吁立宪政体和民权思想。积极传播近代先进思想,针砭时弊,启蒙民众,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与同时代风云人物不同的是。他一生始终关注教育,勤勉治学.心系于新民之说,情铸于育人之道。他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就是通过培育人才,开启民智。陶冶人心.涵养民气,铸造现代国民之品格和公民之道德,以此作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国家的必要基础.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综观其一生,他始终都在为实现教育教国的理想奔走呼号.为实现“新民”的教育目标奋斗不息.为实现“知”、“情”、“意”的“三达德”教育理念呕心沥血。
作者简介
孙希磊,南京市人,1984年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史学学士学位。1995年于北京行政学院研究生部毕业。毕业后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作至今,现任文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职称。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历史、中国教育史、城市发展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学术研究与探索》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培育新民: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也”:教育救国思想
二、“知其为制造国民之具”:教育性质与宗旨
三、“苟欲兴学,则必自以政府干涉之力强行小学始”:教育体制与学校制度
四、“学以致用”与“术以明学”:学校的培养目标
五、“知识”、“情感”、“意志”的和谐融合:教育途径与方法
第二章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宗旨和方针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三、涵养感情美化人生:美育教育
四、大学教育思想
第三章 折衷新旧,贯通东西:胡适的教育思想
一、继承精粹,古为今用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与借鉴
三、留学的使命:携来甘露,遍洒神州
四、实用主义教育观念
五、大学者:“又开风气又为师”
第四章 “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蒋梦麟的教育思想
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追求“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的教育理想
二、强调科学精神与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三、北大精神的传承者,大学理念的“实干家”
第五章 学术标准与文化使命:罗家伦的教育思想
一、主政清华:由“学堂”到“大学”
二、大学的使命:“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三、“人生、道德、责任”为核心的教育救国思想
第六章 “国失师表”:傅斯年的教育思想
一、毕生献身教育事业
二、批判封建教育观念
三、教育改革思想
四、大学教育理念
五、“国失师表”:傅斯年教育思想评价
第七章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一、毕生贡献于近代教育,鞠躬尽瘁于水木清华
二、融合中西教育理念,阐发现代大学精神
三、俭、宽、实的人格魅力
第八章 “位育”教育观:潘光旦的教育思想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之精髓涵义
三、“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第九章 “允公允能”:张伯苓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思想
二、教育目的和培养方针
三、“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举措
第十章 “求是”精神:竺可桢的教育思想
一、“东方剑桥”的教育改革
二、倡导“求是”的大学精神
三、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附录一 中国近代最早接受西式教育的一代风流人物——记晚清留美幼童的人生经历
附录二 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之发展
附录三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西医教育
章节摘录
1.列强威逼,虎视眈眈,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国家的不断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事战争被动挨打,屡战屡败,丧失国土,沦陷家园;国家主权丧失侵夺,领土被蚕食分割;经济实力积贫积弱,城市变成“租界”,沿海成为列强争夺而划分的“势力范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东方古国,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空前浩劫和悲惨境遇。大清帝国步入式微,逐步陷入黑暗的深渊。“夫欧洲诸国,势均力敌,欧洲以内,既无用武之地矣,然内力膨胀,郁勃磅礴而必求一泄,狭其民族帝国主义,日求灌而泄之他洲。我以膏腴沃壤,适当其中,于是万马齐足,万流汇力,一泄其尾闾于东亚大陆”。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转危为安?如何自强不息,振兴中华民族的力量,使国家走上富裕强盛之路?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梁启超正是置身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便毅然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崇高使命。正如他所言,西方列强蠢蠢欲动,凭借其武力,强叩国门,登堂入室,明火执仗,企图吞噬古老的中国,“泰西各国,磨牙吮血,伺于吾旁者”。中国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古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倾覆崩溃的危险:“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析,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则倾圮必矣。”然而,让人感到心痛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却茫然不知所措:“室中之人”或“犹然酣嬉鼾卧,默然无所闻见”,或“睹其危险,惟知痛哭,束手待毙,不思拯救”,或“补且缺漏,弥缝蚁穴,苟安时日,以窥有功”。面临灾难深重的国家,采取什么方式、手段、措施挽救国家悲惨的命运,选择什么样的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方案才能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尽快摆脱困境,并快速走上一条近代化的富国强兵的道路,这是梁启超思考与探索国家出路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维新运动的勃兴,成为推动梁启超涉足政治活动的一个起点。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