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经典阅读国学系列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 主编  页数:84  字数:82000  

前言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睿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苏立康

内容概要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经易》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中庸》是“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作者简介

作者:(东周)子思 编者: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附录朱熹《中庸章句序》

章节摘录

《中庸》为什么而作呢?子思忧虑关于“道”的学问失传,所以才作的。大概远自上古,具有神圣的德行和高位之人,承继天命,建立了至极之理,道统便流传下来了。现在还可以从经书中看到的,有“允执厥中”.这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所说的话;还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传位给禹的时候所说的话。尧的一句话,就已经把理讲清楚了,完全包容了至极之内容。而舜又加上了三句,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尧所说的那句话的前后关联,因为只有明白了前后关联才能比较理解“道”、的精微处。    我对这些话作一个总说,要知道,人。是空虚灵动能知能觉的,每个人心自然只有一个,那么又有人心、道心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其生成有别,人心生于个人形体气质,道心是人性命中的正理,但人的知见能力和觉悟有所不同,不能识别人心,则危殆而不安;不能识别道心,则道心微妙难以显现。然而,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有形体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上智”的人,不能没有“人心”,也没有不具有道心这种本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虽为“下愚”的人,也不可能没有“道心”。“人心”和“道心”两者,都杂处于人心这块方寸之地,如果人自身不能去治理它.自然“人心”越来越危殆,“道心”的微妙更难以显现。那道心的这至公的天理,最终无法战胜个人的私欲。所以,必须用精察严求于二者之间,使天理不杂一毫私欲,必须用专一护守天理之公这个本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长期坚持如此,没有片刻间断,使天理之公的道心,长为一身之主,自私自利的人心就会服从道心,这样就会每每转危为安,道心的微妙之处就会显现。人在动静之间,说话做事,就不会有过头和不及的差错了。    尧、舜、禹都可以说是天下的大圣人了。以天下最高权位相传.这是天下的大事。以天下的大圣人,做传天下最高权位的大事,在相传之际,叮咛告诫,不过如此,则天下的道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从此以后,圣人与圣人相承,其中有像成汤、文王、武王这样的君王,有像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这样的大臣,都是接续了道统的真传。像我们所尊敬的孔老夫子,虽然本人没有前人那样的权位,然而,由于其继承了以往圣人开创的道统,为后来的学者开辟了道路,功德方面甚至还远胜于尧、舜这样的君王。    然而,在那个时候,对于道统能由“见”而能达到“知”的境界的.只有颜氏、曾氏而已。这两人的传续,可说是真正体悟到了道统的宗旨。其后由曾氏再往下传,又传至孔老夫子的孙儿子思。在子思那个时候,学界已与孔子的圣学相去甚远,各种异端邪说已经繁衍起来。子思惧怕时日越久远则道统的真正学问也会流失得越多,所以按照尧舜相传的本来之深意,验证平日从父辈和老师之处所得到的见闻,相互参照演绎,写成《中庸》此书,以将道统的精髓诏告于后世的学者。正因为子思的忧思极为深刻,所以其言语也就极为恳切;也正因为其思考极为深远,所以其论说也就极为详备。子思说“天命率性”,就是说关于“道心”的方面;子思说“择善固执”,就是说关于“精一”的方面;子思说“君子时中”,正是说的“执中”啊。子思距前圣,已有一千多年,然而其所说的话仍和前圣没有什么差异,好像符节一样。在所有前圣的书籍之中,像此书这样纲目清晰、思想深刻、说明详尽的却并不多见。    到后来此书又再传至孟子,使此书能进一步得到推崇说明,从而继承了先圣的道统,可惜孟子去世之后,此书却逐渐被湮没而使道统失传。而我们所说的道,总是将其深意寄托在言语文字之间,然而异端之说却不止于此,手法花样翻新,日新月异,以至于老学和佛学的教徒们无处不在,其说看似与道统之理相合,实则是大大搞乱了真正的道理。还算有幸,此书并没有完全泯灭,所以出了程氏兄弟这样的人,对其加以仔细考察研究,接上了断了一千多年的圣学主脉,并以此书论点为据,驳斥老学和佛学两家似是而非的谬论。    从这个方面来看,子思的功绩是巨大的,但假若没有程氏兄弟,还是不能从子思言语中把握他的思想。说起来实在可惜,程氏的学说不能传下来,而石氏所辑录的那些资料,都只不过是出自于程氏的门人之手而已,所以虽然其大义还在,然而深微之处却没有剖析清楚。至于其门人自己的言论,虽然显得比较详尽并还有许多发挥和说明,但背离师说,沾染了老学和佛学的论调,这样的见解,也是有的啊。    我本人早年在父师们的教导下研读此书,心中也一直有着不少疑问,沉思求索、反复玩味,也有多年,一旦恍然大悟,似乎得到了其中的要领之后才敢于将各家之说融汇起来,比较选取适中的观点,编定这篇《章句》,等待今后读者指正。并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把石氏之书,反复选择,删掉繁复错乱的地方,更名为《中庸辑略》。把那些记载论辩取舍之意的言论,另编为《中庸或问》,附在书的后面。这样《中庸》的宗旨,枝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关于诸说之同异得失,也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义趣。虽说对于承续道统,不敢随便议论,但对于初学的人.或有可取的地方,也许会对他们在人生的远行和攀登中有所帮助。P81-84

编辑推荐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恩,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本《中庸》(作者子思)是“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经典阅读国学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无法一一研读,就先从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开始吧。希望能坚持下来。
  •   正版图书,精典历史古籍,服务不错,赞一个。
  •   商品不错,之前买了一本,孩子不小心弄丢了,又买一本一样,孩子喜欢这个版本。对孩子学习古人的精华有帮助!
  •   内容不错,可读性强,适合各种年龄段人读,非常好!
  •   值得孩子看的书,从中能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   了解中庸的真谛
  •   经典,很好的一本书,价钱实惠。推荐!
  •   解释很全面,丰富,但字有点小
  •   价钱挺便宜,但小学生看不懂其中道理
  •   这本书是应老师的要求买的,每一节都有解释,给五年级的学生用还是不错的!
  •   内容很广,但字太小了,看得小孩辛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