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首都师大 作者:李晓雯//许云杰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个都是人才 游乾桂 当我的脑海之中,还在芬兰与德国的曼妙教育打转盘旋时,突如其来降临一本《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真是惊讶莫名,几乎每一页、每一个重点,全都击中我的心坎,发出赞叹声,它不仅是我梦寐以求的教育哲思,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何以在远方一个遥远的地带,有一种想法与我的中心思想如此接近,猜想这正是木马出版社的编辑,找我替这一本书为文作序的原因吧。 作者在书中说,澳洲是一个人尽其才的国度! 这点就不禁令我这位从事教育理论推广多年的人眼睛雪亮,这是教育的初心,不可辩驳的真理,但别人做到了,我们却一直做不到。严格说来,教育的实践并不太难,只要把人放到对的位置就行了,如同禅宗所言,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可是何以我们偏偏使鱼在天空,鸟在水中? 我在精神病院服务多年,看见的得病者尽是这样的例子,而非资质不好,成绩不够,分数不佳……真实的原因是龙困浅滩。 心理治疗多年,第一位潜进我脑海中的病人是一位高材生,台大医科毕业之后,未当过一天医生,却当了十多年的病人。他喜欢音乐,却与之擦身而过;他很怕红色的血,却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成了医生,这种撞击可想而知,可是他的家人不知,总而言之,他被迫前往他人以为好的地方,可是未去对的领空,这么一来,就无法人尽其才了。他伤感地告诉过我,如果当初是学音乐,一定不会是病人。当下我的泪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婆娑漫漶。 这些年来,我风尘仆仆四处讲演,所想传递的理念之一就是作者所思的:每个人都是人才,举头都有一片天,只要适材适所,顺性开发,人人都将成为高人,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曾反躬自省两件事:其一是,我被众人定位为专家,但真的样样皆行,非常厉害吗?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我自知甚明,大约只有专业堪称一流,很多才华根本是二流、三流、九流,或者不入流的,所谓的专家,只是在一个小小的领空中的领航员,离开这个领域,就不值得一提了,看来专家并未如我们想象的独霸全球,样样精通。 其二是,我与儿女相比未必优劣立见,随着他们成长,很多事情我已慢慢不如之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赢的将越来越少,输的将日益增多,如果他们赢我的,再给之十年,是否也是专家? 两个小孩皆是我生的,按理论,基因无异,可是却有着大大的差异:儿子天生运动健将,女儿文艺青年。 人人本来就不一样,不要奢求一样,让他们各在自己的领空中飞翔才是上上之策。 教育即生活,是作者另一个感动我心的想法。这则理念,卢梭想过,杜威说过,我们听过,按理说,并不太难,可是知易行难,没有多少人可以实践,最后教育是教育,生活归生活,并未交集,于是我们会在数学题目中看见“小华到水果店采买,李子四分之一斤,桃子五分之四斤,莲雾三分之二斤,共几斤?几元?”或者“小明往前100米,往左60米,再往下去上学……” 孩子问过我,“他们疯了吗?” 教育如果不是生活,所学之术就未必可以提取来用,这样的教育将使人苦恼万分,甚至充满挫折。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上,却没有学到怎么学,学习一事变得很不快乐,甚至少了成就感。 我的教育一直很像生活,我未敢告诉读者从不在意成绩,但一生本是一种得失,太在乎成绩,便缺乏本事了,它是经验与阅历的累积,统称智慧。这些本事藏在大自然之中,怪不得有哲学家相信,人生有两本大书不得不读,一是自己,二是大自然。 卢梭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人生经验使我对这样的论述深信不疑。我在大自然中得到的知识远远胜过课本给我的,学校中顶多学到了常识,而在山河之下我看见义理,有所领略,甚至开悟。这个理解我也用在孩子身上,领着他们一起爬山、溯溪、泡温泉、打球与浮潜,他们在大自然之中表现卓越,很有见地,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经验值所累积的评断方式,如此一来,我就不想搭理学校的分数了,他们该得到的人生哲学早透过大地教之了。 有一回,我与友人攀登皇帝殿,儿子同行,友人告之,它曾经是海,证据就在石头上,儿子果真找着,那些珊瑚石分明来自海洋,而其上镶嵌的贝壳就是明证。他欣喜若狂地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叫做《皇帝殿上的哲学》,我想一个高中生可以写出这样的考据文章,理应无人可以说他不行了。 儿子的阅读正巧与人相反,他是从大自然的印证回归书本寻求答案,而我们的教育却一直教孩子耽溺在书本之中,最后罹患“阅读的厌食症”。 教育在我看来,是一种圆梦的历程,只要能达彼岸,何妨殊途同归? 我们都是凡人,并非超人,不要奢望出凡入圣,而是演活自己。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自己演得鲜活,应该会很绝色的,这样的人全是顶尖者。很开心有人想到这些,并且写了出来,并且请我写序,我乐于借由这本好书与众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观点,但盼每个人因而都能回归学习最基本的感动,好奇、探索、开心、快乐,充满创意。 (游乾桂,台湾亲子书籍畅销作家)
内容概要
《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以澳洲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涉及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与福利、人事规划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对澳洲人来说,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社会基层角度折射出的问题,能让大家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反思。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难教的小孩。耐心地陪伴、倾听与引导,帮助孩子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教育。澳洲的教育体制,巧妙地与社会制度相结合,自然地融入生活,真正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澳洲社会里,许多良善的特质,是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共同作用,对人民成功教育的结果。
作者简介
李晓雯(Sharon Lee),1975年生于台湾。青少年时到澳洲求学,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教育系和格里菲斯大学语言研究所毕业,拥有澳洲幼儿园、小学及语言教师三种教师执照,曾任教于世界最大的幼儿园集团、澳洲小学及大学附设的语言学校,被誉为“天生的教师”。她衷心热爱孩子们和教学,在澳洲有近十年的教学经验。2006年初返回台湾任教,在台湾有四年的教学经验。她曾任教于台澳两地,对中西双方的教育有相当深刻的体会。 许云杰(Jeremy Hsu),笔名杰若米,1975年出生在一个教师的家族,天生对教育相当敏感。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和昆士兰科技大学信息科技研究所毕业,曾任职于台湾最大的金融保险公司及民营钢铁集团。他曾到澳洲求学和工作,对台澳两地的教育有深切体会。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每个都是人才Ⅰ作者序(1)Ⅳ作者序(2)Ⅶ第一章 初到澳洲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3你要不要去欧妈家住半年?6只差直升机还没搭的女孩10寄宿家庭与生活教育13旅行、习惯、教育17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21第二章 澳洲教育特质教育,以人为本,优质均衡27澳洲的教育制度32澳洲,人尽其才的秘密37生活即教育,遍地是教材41寓教于乐的动物园45博物馆,也可以这么好玩50全民阅读在澳洲55多功能的社区图书馆59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长,专业经理人65教室里有鳄鱼69幼儿园的小鸡农场73不只是游戏77幼儿教育,处处用心81第四章 澳洲中小学为什么不用教科书?87家长参与小学课堂91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1)95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2)104一纲多本?教师是关键110幸福的代课教师113中小学的学区问题117精力要放在适当的地方121题目比答案还长的作业125特殊教育,幼有所长128推广中小学教育,政府、学校、家长完美搭档132没有营养午餐136才艺班,没有标语138家长选择学校的态度141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野鸡学校的由来147“活到老,学到老”,人事制度是基础151大学与学院,大不同155各具特色的大学158多元与专业的职业课程162尊重专业,塑造平等的职业价值观167务实的实习课程170澳洲,实现我的梦想之洲173学历资格框架的优点176第六章 外籍老师在台湾才艺班,没有错181外籍老师看一纲多本184书店怎么可以关?187教育,要用心,不要担心191腔调不是重点,发音、语调才是194第七章 澳洲的国家品牌国家品牌,人民是资产201向“最好”迈进的澳洲课程纲领204社会福利与教育是创意的基石208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11颠覆澳洲214学术就是精英?218
章节摘录
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 从念小学起,我的第一个志业就是“教师”。喜欢小孩,是我想当教师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个原因,支撑着我一路从台湾到澳洲求学,又在澳洲任教十余年,最后又一路教书回台湾。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我还记得有句台湾的俗语,叫做“台湾钱,淹脚目”。当时,父母彼此之间的话题,大概都是围绕着:隔壁小王的三儿子考上了某某医科,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决定休学重考;对面阿蚵嫂的女儿,念的是某所公立大学的电机或国贸系所;抑或是哪一个婶婆的二儿子,苦读三年后,终于考上了一所明星高中之类。 我从小学开始,在学校的功课就一直不是很顶尖。我还记得那时,非常害怕数学,但对历史故事还有那么一点兴趣,因为觉得至少还有点故事可以听。除了数学不好,我的地理更惨,相当叛逆的我,怎么样也没办法说服我自己,将远在四川省的铁路和物产融进 我的脑细胞中。 但是这些惨烈的科目,都还比不上英文的惨烈程度,一直到写这本书的今天,我都还忘不了中学一年级的暑假,在补习班上英文课的那一幕: “老师,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吗?”我一脸崇拜地望着英文老师,不好意思地说。 “可以啊,请说,学生就是要多问问题才会学得好。”老师笑着回答,似乎很高兴有学生提出问题。 我接着问:“老师,请问你刚刚上课念的这个单词怎么和学校老师念的不同?” 老师似乎愣了一下,但马上回答说:“那个字喔!因为我是留美的,讲的是美国腔啦!你们学校老师一定没出过国,他不准啦!听我的。” “是这样啊,那我了解了,谢谢老师。”信以为真的我,很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到家中。 但故事的真实情形,是那位补习班的“教职人员”,发音根本就是错误的,与“腔调”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把wine(酒)与wind(风)这两个词的发音给弄混了。 总之,我在台湾学校的表现,绝对跟“优等生”扯不上一点关系,更甭提以后想进师范体系的学校就读。一路走来,我想我唯一的优点,就是真的非常“喜欢孩子们”,而且,还能与他们自然地相处愉快。但是在那个年代,喜欢小孩能做什么呢?想当老师,那时期的师范体系学校,可也是名列前茅的志愿之一啊。 1990年,父亲在朋友的鼓励下,把弟弟罗杰(Roger)送到澳洲念书。当时,我们只知道澳洲似乎是个很安全的国家,我还不是很清楚澳洲,只知道“袋鼠”与“无尾熊”似乎与它有那么一点关系;且澳洲的牛肉与牛奶也似乎挺好的;另外,听说那里因为实施“白澳政策”,种族歧视颇严重的。关于其他的,就没有很多的印象。 “唉呀!你就把晓雯送过去,念个大学回来,英文好到处都有补习班可以教书。”邻居的三姑六婆这样劝着爸爸。一听到“可以教书”,我耳朵就竖起来了,我伟大的志向“当老师”又像一把火汹涌地在内心烧了起来。 “爸、妈,我想去澳洲念书。”我有点心虚地跟爸妈说。 “罗杰在澳洲念高中已经花很多钱了,我跟你爸爸讲看看。”母亲说着,似乎有点惊讶我会提出这种要求。 “要去就去啦,小孩能念书就尽量栽培,钱再赚就有。”听到我的话,父亲站在商店的门口,一边扛着一箱米酒,一边流着汗说。 就这样,“当老师”的志业似乎又亮了起来。 我的父母亲学历并不高,听说娶我母亲的时候,父亲还借贷了6000块,6000块在20世纪70年代似乎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父母也从来没有从家里继承任何财产。父亲凭着过人的毅力,在一家化学公司从工人做到领班,薪资在那个年代算是小康。一直到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在家闲暇之余,异想天开地在家里新买的楼房一楼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卖卖杂货,而那间杂货店又意外地增加了些家庭收入,才有能力送弟弟出国。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学历不高,他们宁肯省吃俭用也要供我们读书。 “为什么不去美国?”这是一个我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 “因为澳洲便宜又近啊。”我总是这样回答。 许多人会认为我能出国读书,家里必定非常富裕,那其实是一种误解。另外,移民的家庭就一定很富裕,那可能又是另一种误解。也许是因为大家的目光都习惯放在许多家境富裕、以投资方式移民的家庭,却忽略了在国外,许多辛苦的技术工作者,是以技术移民的方式办理移民的。 对于一个小康的家庭而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出国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20世纪90年代1∶18的澳币汇率来计算,爸爸估算了一下,在澳洲布里斯本求学一年的总成本,相当于养两个在台北念大学的孩子。 “就当养了四个小孩吧!”父亲豪气干云地说。 于是,在家里经济仍可以负担的考虑下,我追随弟弟罗杰的脚步,踏入了澳洲。我的“教师梦”开始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几乎每一页,每一个重点,全都击中我的心坎,发出赞叹声,它不仅是我梦寐以求的教飒月哲思。我乐于借由这一本好书与众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观点,但盼每个人因而都能回归学习最基本的感动,好奇、探索、开心、快乐,充满创意。 ——游乾桂,台湾作家、亲职教育专家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才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最好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