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中和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众所周知,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赖于它的出版事业。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一脉不绝,就在于中国历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书家接续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尊崇历史、珍惜古籍、编修文献、善待图书、重视典藏的优良传统,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历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传之后世,肩负起了将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时俱丰、愈加巩固。
内容概要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是一本与青年编辑交流有关书籍装帧艺术的书。
作者简介
邓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编辑室副主任、主任、艺术图书编辑室主任、文化艺术编辑中心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委、共青团中央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籍装帧《中国史学入门》、《三希堂画宝》、《诡辩论》、《古董鉴藏丛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籍装帧展中获得金奖、银奖、优秀设计奖;担任美术编辑和装帧设计的《毛泽东之路书系》、《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南明史》分别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主要著述有:《中国美术小史》、《吴友如——中国新闻绘画第一人》、《紫禁城内的洋画家郎世宁》等;《动态的书籍——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与视知觉》获得全国第三届装帧论文与研究成果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书籍目录
自序添翼——编辑要做“半个装帧家”先辈楷模——以文化巨匠和出版前辈为榜样顾名思义——编辑要懂得什么是书籍装帧得遇良师——良师雨露培育人展翅——编辑懂装帧是时代与市场的要求心美如斯——从编书到做书判断把握——封面的审定与沟通策划在先——被动书稿加工与主动全面策划酿美——升华装帧之美的理念美感构成——什么样的书籍装帧最美书衣风采——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与理念动态之美——书籍装帧是一个立体、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触感生情——装帧材料的策划与选择书卷之气——中国书籍装帧独特的审美趣味虚实繁简——封面的“虚灵与实在”和“繁复与简约”百年君匐——为中国封面铸魂者颂把玩之乐——中国装帧与乐感文化宁静阅读——朴素的装帧也浪漫欧洲巡游——书籍装帧上的巴洛克海纳百川——谈中国装帧的借鉴与吸收樱花之旅——日本书籍装帧艺术考察雕琢——编辑对书籍内文版式的把握序幕点题——扉页简单学问大文质相依——版式设计的理性与感性版心设置——介绍版心设置的几种模式读图时代——谈书籍插图与图文书的制作巧用网格——一种简单、快捷的图文编排方式印装监制——编辑通过与工厂磨合保证印装质量后记
章节摘录
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交往密切,是装帧设计家的好朋友。他非常重视装帧家的劳动,尊重艺术家的意见。他在这方面有几件事实在令人感动。 第一,鲁迅最善于倾听装帧家的意见。他自己虽然具有高深的装帧艺术修养,但他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与设计者商量,倾听装帧家的意见。1933年他曾为编印《北平笺谱》写信虚心向专家讨教。在设计《未名丛书》的封面时,他特别叮嘱许钦文一定要与设计者商量,他曾提议“书名之字,是否宜用与画同一之颜色为宜,抑用黑字?”但又强调不要违背了设计者的原意。在《彷徨》封面的印制过程中,鲁迅先生再三嘱咐许钦文,一定要让设计者陶元庆看《彷徨》封面打样,强调封面一定要直到陶元庆认可之后才可以开印。 第二,鲁迅先生与装帧家的心相通。他是一个最理解装帧家,敢于为装帧艺术家讲话的人。当《彷徨》的封面受到一些人指责,有人嘲笑《彷徨》封面设计者陶元庆“连一个圆圆的太阳也不会画,弄得不圆不方,歪歪斜斜,如果用圆规来画,不是既圆又好吗?”鲁迅先生立即挺身而出为陶元庆辩护,说:“你看好笑不好笑,竟有这样不懂艺术的人。”鲁迅作为一位文化人,辛辣地斥责嘲弄者“不懂艺术”,实在难能可贵。 第三,鲁迅先生最善于给装帧家提建议。他多次给陶元庆写信交流对装帧的见解。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建议中国的封面设计可以使用一些“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上的纹样”并把自己收藏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拿出来给陶元庆和钱君匐看,边看边讲解。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工人绥惠略夫》、《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纹样和石刻拓片的启示。钱君訇说:“我在设计《东方杂志》和《破垒集》书面时,也试探着从这方面发展。”正是由于鲁迅的建议,使当时的许多装帧作品“颇具民族气派”,也使设计者都感到了“这是一条道路”。 第四,鲁迅先生是最早提出在封面上为设计家署名的人。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就提议:在书中适当的地方要印上书籍装帧设计者的名字。1928年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有一件事情不大好,记得我曾函托,于书之第一页页后面,希添上‘孙福熙作封面’,而至今没有,是对不起作者的,难以送给他。现在可否将其中一部分(四百五百部)的第一张另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