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梁景和 编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大陆史学界所重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地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资料,然后再经过筛选和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口述史学对史学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本文是对口述史的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实践体验。  一、关手口述史的回望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口述史的方法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其二,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人类历史上,在撰写史书之前,就有从事过运用访谈和调查进行搜集史料的工作,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所谓“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这些书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但到汉代,确实已运用访谈、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依据大量的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相互引证而撰写的。在西方,如早期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使用口述证据的。在古代希腊,“历史”一词的含义就是“根据事件的目击者所做的证词去推究事实的真相”①。这里的证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口述证据。实际上,历史学家所使用的史料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口述。例如;社会史广泛使用的官方调查委员会的社会调查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口述,其中有很多证据都是经过对目击者的访问而获得的。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方法,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

内容概要

这本访谈录是作者的三个博士研究生采访并整理出来的。王宇英2004年至200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问题研究》,她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社会采访的。王胜2006年至200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集体化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她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河北深泽县进行采访的。王俊斌也是2006年至200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改造农民: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以山西省保德县为中心》,他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山西保德县进行采访的。采访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作,他们都是在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完成了这项工作。采访不仅对他们个人的学业有帮助,对他们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成长也有意义。

作者简介

梁景和(1956~ ),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龚书铎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云志先生。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瓶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主张用多学科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的演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文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专著有《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  《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中国陋俗批判》、《日本的社会·历史与文化》、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编有《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生活探索》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代序)  卷一:土改、农业合作化 1.毛泽东让组织起来,咱就得组织起来 2.合作化政策得听领导的 3.党员干什么都要走在群众前面 4.我是怎样领导互助合作的(上) 5.我是怎样领导互助合作的(下) 6.基层领导办社积极性很高 7.土改把人整怕了 8.农业社产量没有明显提高 9.模范农业社的带头人 10.一个普通社员眼中的合作化 11.从互助组到合作社 12.我为什么要加入农业社 13.我所经历的互助合作卷二:医疗卫生制度 1.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   2.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二)   3.我的半农半医培训经历 4.合作医疗制度兴衰的根源 5.公社医院会计眼中的合作医疗制度 6.从卫生员、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7.我的产褥热经历 8.公社卫生院——三级医疗保健网的中枢 9.自力更生、勤俭办医 ……卷三:“文革”的家庭文化后记

章节摘录

  答:一般是缺乏,因为保德在土改时一个人平均四垧地,一般的劳力情况就是一个半劳力一个家庭,经营的十六垧地,以一个四口之家算,再加上你没有牛具,就很困难。喂牛又不是家家都可以喂起的。  问:喂牛是不是就缺乏草料的问题?  答:不是草料缺乏,是没钱买不起牛。一种是买不起,再一个是占不住,用不着。  问:用不起时草料不存在问题,放着就放着。  答:白养活了。一天得吃五斤料、二十斤草。一般养一头牛大概得四十垧地左右正合适,二三十垧地,甚至十来垧地就浪费了。  问:那时候喂牛的饲料地里就生产,也用出钱买吧?  答:不用买也是钱,还要喂料了吧,通年喂料,苦重时多吃,苦轻时少吃。  问:咱们县是喂牛多,还是驴多,还是骡子多?  答:牛多。  问:养殖成本是哪个高?牛吗?  答:骡子高,从使役的角度上讲牛具有普遍性。骡子在过去主要是运输。  问:效率上来讲呢,肯定骡子高些?  答:过去驴骡不耕地,过去有句俗话“婆姨帮牛,驴耕地,发了也是灰心情”。  问: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答:过去都是坡地,骡子在坡地不如牛,另外买骡子用的钱多,它是一种比较贵气的东西,吃、住、.买价都高。不是一般人家能养起的。  问:你能不能举某一年的具体价格是多少?  答:具体多少不好说,总印象骡子是牛的两倍多。  问:骡子就是比牛值钱。  答:过去养骡子大体就富农成分的人家。  问:养上骡子也没有,即使他会耕地也不用,就搞运输。  答:有骡子也不敢用,怕悬崖上摔死了。咱们这儿地形不好,过去都是六七十度的坡地。  问:用驴耕地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虽然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是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书内主要收集的都是些很针对具体问题的访谈,访谈的主题也远没有书名那么宏大。也许编者是打算出一套从书的,只是似乎还没看到一套的样子。
    访谈的对象都是那些一线的人,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史料。不少受访者都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照历史和现实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也给了读者一些参考。
    认真看看,起码在医改这个问题,毛泽东时代还是有许多值得今天参考的地方的,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受访者怀念过去了。
    类似这样的口述历史式的访谈应该做更多更扎实些。期待更多的类似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