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菲利普•T.霍夫曼 (Philip T.Hoffman)、吉勒斯•波斯特尔-维纳 (Gilles Postel-Vinay)、琼-劳伦特•罗森塔尔 (Jean-Laurent Rosenthal)、 作者:菲利普· T.霍夫曼 译者:钱泳
Tag标签:无
前言
因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会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探究其成因和长期后果,特别是,危机是怎样引导金融体系演变的。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危机是怎样产生影响的——并且反过来危机是怎样被金融制度的发展影响的。有没有制度能击中危机的根源,并使危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变小?有没有制度在危机确实发生时可以防止危机破坏金融体系?有没有制度防范危机阻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或者,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危机之后不是滞胀而是有益的改革?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这样的制度?危机的根源和后果会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时代发生作用,正如经济增长和金融制度的发展一样。因此,不可能只是通过审视当代的证据就可以研究危机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只有对较长时期进行研究才能反映危机、制度和金融发展之间的联系。只有历史才能给予我们必要的角度。例如,想象一下,你渡过了大萧条开始时的金融危机。经济的困境刚刚呈现在新的政治领导人的眼前——他们中有美国的罗斯福和德国的希特勒。在这一时刻,1933年开始的几个月中,如果你只考虑在当时知道的东西,那么你有可能预见到罗斯福新政或希特勒专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吗?如果你只考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那么你可能知道新政的立法将在20世纪剩下的时间里引导美国的金融市场,或第三帝国的法规将会影响德国经济一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吗?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危机、制度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工具,来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所有东西。尽管进行了大量卓著的工作,但尚未有人将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以便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或者为什么危机可以有如此惊人的不同的长期后果——为什么一些危机是破坏性的,而其他的危机最后结果却是创造性的?也没有任何人确定,什么样的制度有可能帮助金融体系战胜危机并继续发展?但是,这些问题不只是学术问题;它们需要我们关注,不仅仅因为今天很多人的储蓄、投资和退休金处于危险之中。未来的时代也处于危机之中。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引擎,可以促进投资和创新,并使经济扩张。它们为教育提供资金,或者帮助企业主在富裕或贫穷的国家创业。当效率不高的金融体系使个人无法借款、投资或使其资产多元化时,整体经济就会遭殃,以后的几代就会比其他情况下更为贫穷。不管国家富裕还是贫困,情况都是这样。
内容概要
《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内容简介:你是否曾经担心过可能会发生金融灾难?是否曾经因为存款被骗或投资损失殆净而失眠?也许你没有,因为你很聪明、睿智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或者,你只是确信,现代金融市场和政府保障总是会保护你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危机、制度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需要政治经济学的工具,来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所有东西。《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时而生分7章为您揭示了危机、制度和长期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金融发展、有助于您更好地研究金融危机的原因并预见其后果。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菲利普•T.霍夫曼 译者:钱泳菲利普•T. 霍夫曼是加州技术学院历史和社会科学教授。吉勒斯•波斯特尔-维内是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的教务长。琼-劳伦特•罗森塔尔是加州技术学院经济学教授。这三位学者利用所学专长,从历史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金融危机及其本质与后果,既有历史做铺垫,又有政治经济学做分析工具,深刻而明晰。
书籍目录
引言 第1章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1.1公共债务和政府的作用 1.2政治体制和变动一个国家的危险区域 第2章信息和危机 2.1金融市场的不对称信息 2.2较大市场上的危机 2.3危机怎样改变信息的价值 第3章危机和中产阶级 3.1 不平等怎样影响金融市场:一个简单模型 3.2关键群体:穷人、富人和中产阶级 3.3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3.4更为先进的金融交易 3.5 冲击可能怎样损害中产阶级 3.6经济冲击和金融中介 3.7经济冲击和声誉性信贷 第4章危机后会发生什么 4.1制度变革 4.2谁会要求制度变革 4.3制度变革为何会发生 4.4来自历史的关键信息 第5章金融中介与改变需求 5.1 避免极端 5.2金融创新的其他要求 5.3 为什么金融中介不能避免危机 第6章政府与改革需求 6.1政府干预的传统:左派一右派的观点 6.2对政府干预的重新思考 6.3什么时候政府干预能够成功 6.4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可管理的政府债务 6.5 成功的第二个条件:充分的信息 6.6成功的第三个条件:一个庞大而强大的中产阶级 6.7危机和政府干预的变化 6.8政府干预的解释 第7章结论:历史教训 7.1 为什么历史对于政策很重要 7.2历史、信息、公共债务和中产阶级的规模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7.3历史怎样影响政策争—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三组,富人,拥有人力资本和比中产阶级多得多的有形资产。这些人在大多数金融历史或者富人和大型公司的榜单上留有位置。虽然他们从未超过人口的1%,但是,他们在拉美部分地区可能拥有整个经济体的物质商品的一半以上,他们在过去的社会中拥有的比例甚至更高。例如,在1911年至1913年期间,英国人口最富的1%拥有国家财富的69%。今天,在西方民主社会,他们拥有的要少一些。例如,1988年,在美国,所有家庭中最富的1%拥有国家净资产的34%左右——比20世纪70年代的占比要高。欧洲甚至更加平等,最富人口拥有资产的比例的范围从丹麦的25%到爱尔兰的10%不等。 财富为富人打开了不向中产阶级开放的大门。富人开办企业或买房通常不需要借款,因为他们巨额的财富允许他们自掏腰包为其大多数的项目融资。他们的财富对他们参与的市场也有意义。富人不害怕搜寻国外或遥远市场的成本,因为这样做的成本相对他们要投资的巨大金额仍较小。因此,富人可以在多个市场分散其资产组合,并从多元化中获益。 因此,他们不怎么担心任何一个地方市场的短期业绩,需要的保险也较少。但是,如果国家不向穷人和中产阶级提供担保,他们会是提供担保的最理想的群体:他们要做的只是将资源从繁荣的市场转移到被危机压低的市场。这就是法国发生的情况,当时,像La Rochefoucault家族这样富裕的地主在1870年至1871年的农业危机期间允许其佃户拖欠地租。已占到期租金平均20%的欠款,1870年上升到76%,1871年为60%——实际上相当于该家族向佃户提供贷款。 由于拥有巨额的财富,富人也有钱用定金聘用金融中介或雇用咨询公司,来改善投资的业绩。雇用此类专家的固定成本,相对其资产组合的规模,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他们可以在金融中介服务上进行巨额投资。(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交易的规模而上升的费用;这里,它们是指雇用,如一个全职银行家或投资咨询顾问,来管理资产组合的成本。)富人甚至不须接受所给定的金融机构;确实,他们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他们认为值得,就可以开一家银行。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编辑推荐:几个世纪以来,金融危机就像地震和飓风一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金融危机的大回环中,人们犹如乘坐在山洞中的一辆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上,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大俯冲或者拐弯处在哪里,我们紧张、担心、害怕却又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的作者之一菲利普•T.霍夫曼是加州技术学院历史和社会科学教授。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制度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而精彩的分析,如抽丝剥茧般分析细致且层次分明。危机都很可怕吗?为什么一些危机是破坏性的,而还有一些危机最后的结果却是创造性的?是制度催生了危机?还是危机促成了制度的改革?你以为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家财万贯的有钱人和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吗?恰恰相反,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广大的中产阶级。我们利用金融中介就能避免危机吗?金融危机后会发生什么?我们怎样投资、怎样消费才能让手中的钱保值?看完《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你心中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的译者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具有超过23年的经济金融研究和从业经验的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国际财资管理师(CTP)钱泳先生。同声传译的工作经历和对金融危机的深刻理解,使得钱泳先生的翻译一改外版专业书籍翻译语言生硬晦涩、难以理解的特点,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看完《金融危机求生之道:金融危机、中产阶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后你定会感到余香萦绕、充满力量。
名人推荐
“作者开放的方式为大众读者所接受。文章并未深陷经济理论的艰深晦涩,仍能以一种为人所理解的方式陈述重要、基本的经济概念。本书也直面挑战,提供了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互动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应当强力推荐。”——John Joseph Wallis, 马里兰大学。“《金融危机求生之道》是一本极其有学问的书,一本吸收了作者经济学和历史深刻认识的书。它的范围横跨西欧、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和拉美的历史。它以一种非专家式的语言进行陈述,并对经济理论中的复杂话题进行建模。”——Stephen Haber,斯坦福大学“作者是受到高度尊重的经济历史学家,浑身闪耀着对专业文献的深刻把握。他们观点表述清晰,有效驾驭历史实例,提出了这一时代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一些经济体成功,而其他经济体不成功?他们的回答将在学者中,同样也在决策者中,引起关注。”——Stephen R. Epstein,伦敦经济学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