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杨斌 编 页数:438
前言
所谓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获得收入、安排支出,实现政府职能并对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经济活动。财政学(如果把政府看成公共部门,也可称之为公共部门经济学,简称公共经济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活动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总结古今中外财政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财政活动的效果,寻找福利损失最小的财政制度安排。因此,寻找使福利损失最小化的财政制度安排是贯穿整个财政学研究的主线。中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框架,建立解释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现象的理论,在财政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即所谓财政本质问题,学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要的观点包括“国家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分配论”、“公共需要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等。他们采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从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方法,试图概括财政的特殊运动规律,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的原则,提出了不少有创新意义的主张,对推进中国财政制度建设和完善以及财政管理人才培养起了一定作用。但鉴于社会经济和财政活动实践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理论界对财政实践内涵的把握不够深入,以及对西方财政学说采取简单的排斥等种种原因,传统财政学教材存在如下一些缺陷:其一,缺乏一以贯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翻开多数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出版的财政学教材,我们均能感到,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后面的制度阐述脱节,以至于造成对基本理论各持己见,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却基本相同。例如,在分析财政本质问题时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资本论原理,但在分析税收、预算等具体财政概念时并不体现前面的基础理论。其二,缺少一以贯之的基本主线。西方财政学教材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每一章每一节的阐述均不脱离这一主线,并以是否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判断财政政策和制度好坏的价值准则。在我们传统财政学教材中很难找到一条主线,因此传统财政学教材在阐述具体财政活动和财政制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方面说服力不够,在提出一套对具体财政制度和政策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方面也比较薄弱,从而无法向读者提供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并不主张照搬西方的理论,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财政问题,建立其特有的理论框架,仍然大有前途,但在整个分析的体系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主线一以贯之,否则难免出现概念的张冠李戴和逻辑混乱。
内容概要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杨斌主编的《财政学》着力反映中国财政的全貌,立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基于辨析选择并论述财政学基本原理和知识,阐述中国财政的特殊现象,分析中国财政的走向。
书籍目录
第l章 中国财政概况 学习目标 导语 1.1 政府概述 1.2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3 中国财政制度和管理 本章小结第2章 财政目的:社会福利的增进 学习目标 导语 2.1 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函数 2.2 效率和公平 2.3 公共产品及其提供 2.4 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表达和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第3章 中国政府支出 学习目标 导语 3.1 中国政府支出增长变动情况 3.2 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3.3 教育支出 3.4 科学技术支出 3.5 基础设施投资支出 3.6 国有资本支出 3.7 扶贫和“三农”支出 3.8 社会保险支出 3.9 医疗和公共卫生支出 本章小结第4章 政府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 学习目标 导语 4.1 收益和成本的内涵及其确定准则 4.2 比较成本和效益的具体方法 4.3 分配因素和政治过程对成本效益分析的影响 本章小结第5章 税收原理 学习目标 导语 5.1 税收特征、要素和税制类型 5.2 税收制度设计原则 5.3 税收规模和负担水平 5.4 税负转嫁与归宿 本章小结第6章 流转税 学习目标 导语 6.1 全值流转税原理 6.2 增值税原理 6.3 关税原理 本章小结第7章 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学习目标 导语 7.1 企业所得税原理 7.2 个人所得税原理 7.3 社会保险税 本章小结第8章 财产税和行为目的税 学习目标 导语 8.1 财产税概述 8.2 房地产税原理和制度设计 8.3 遗产赠与税原理 8.4 燃油税改革的讨论 8.5 资源税分析和改革方向 本章小结第9章 非税收人和公债收人 学习目标 导语 9.1 非税收入概述 9.2 主要非税收入分析 9.3 公债收入 本章小结第10章 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 学习目标 导语 10.1 财政政策的设计原理 10.2 财政管理 10.3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处理规则 本章小结
章节摘录
插图:从年初人大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上年预算执行的结转资金和结转项目,未列入本年初人大财政决策的范围,但这些支出仍按正常进度运行,不但冲击了本年度预算执行,而且脱离了本年度人大的监督;第二,年初预算审批时,预算数字不准确,不包括本级政府在财政资金上对上级的返还和对下级的返还,不但使财政决策不准确、不严肃,而且对这部分资金的监督,人大失控;第三,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一年之间,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地方为落实这些政策,不断追加支出并为此增加收入,从而破坏了年初人大审批过的预算,影响了本年度的预算执行;第四,财政部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送有关预算执行情况的意识薄弱,报送不及时、不规范,削弱了人大监督的作用;第五,预算中安排的预备费使用不规范,甚至不合理,如将结余安排到不属于预备费开支的项目上,形成结转下年结余以便下一年调剂使用,或出现年终突击支用预备费的现象。从年中人大常委会对决算监督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每年政府上一年度决算编成后,一般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等结算完毕后才提交人大常委会审查,不少地方就连召开财政决算工作会议也不让人大财经机构人员参加,从而大大削弱了人大常委会在决算方面的监督权力。第二,决算审查时间短。每年五六月份上级财政部门才办理完毕上年度对下级财政的结算事项,留给人大常委会审查的时间极短。第三,政府提供人大常委会的决算资料非常少,一般只有决算说明和为数很少的几张决算表格,预算与决算即使出现巨大差额也不向人大作出说明,上级补助、转移支付、预留配套资金等具体项目都无据可查。第四,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不科学,审计部门不对财政总决算进行审计,也不向人大报告审计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第五,人大对部门决算监督不够,根本不知道财政资金的投向是否正确,效益如何,从而失去了对决算基础的监督。
编辑推荐
《财政学(第2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