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证之道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云林,孙力斌 著  页数:383  字数:542000  

内容概要

《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作者陈云林、孙力斌通过后现代科学哲学观点,以信息为统领,对人证、欺骗和多道仪等进行了全新解读,使读者能在更高层面上理解、把握及产生共鸣。
镜像神经元的引入和多道仪测试及比对性证据证明力的定量推演,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准确地领会心证之道。
附录的资料性价值很高,为业界参考提供了很大方便。 《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陈云林,北京市公、安局心理测试技术一级鉴定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孙力斌,北京市公安局心理测试技术二级鉴定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公安部2005年首次在全国评定出的8名心理测试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嚏一之女性。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人证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传统物证检验之静态属性
第三章 系统论与动态检验
第四章 人证之动态表现形式——语言
第五章 人证之动态检验(一)
第六章 人证之动态检验(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欺骗
第一章 欺骗与谎言
第二章 欺骗机制
第三章 欺骗检测——可信度评估
第四章 可信度评估与心理测试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道仪
第一章 测试之理
第二章 多道仪和多道仪测试概论
第三章 多道仪测试之基本过程
第四章 系统(调查)测试(SPEI)
第五章 多道仪测试的证据关联性分析计算
第六章 反测试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4.分析心理信息表征的反常性,识别犯罪嫌疑人的伪装。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为了逃避打击、转移侦查视线,总是想方设法进行伪装,但不论伪装得多么巧妙,都不可能改变其早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其犯罪心理信息总是会从犯罪现场的整体态势中暴露出来,显示出犯罪现场的反常性,这种反常性既不符合正常的活动规律,又违背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只要摆脱这些伪装现象的干扰,定会对侦查人员侦破案件起到重要的作用。  心理信息的分析可以弥补在物质信息上的不足,以确定案件性质,缩小侦查范围,判明侦查方向,同时对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侦查的过程中,需要从现场的物质痕迹出发,结合心理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达到客观再现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获取充分的现场证据的目的,才可能尽快破案。  (三)犯罪心理信息分析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得出犯罪心理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犯罪物质信息——犯罪行为过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及可能的个性——犯罪嫌疑人及基本情况。鉴于此,可以结合犯罪现场信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分析犯罪心理信息:  1.从物质痕迹反映出的心理信息分析。研究现场遗留物质痕迹的形式、形状特征、位置关系、伪造痕迹等反映出来的心理信息,联想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及其特点,可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是熟人还是其他人作案,是惯犯还是偶犯,有无反侦查意识等。例如,从现场遗留的足迹、手印去判断犯罪嫌疑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作案人数等;从作案工具痕迹推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习惯手法、职业特点。与众多的单个心理信息组合在一起,联想归类,明确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转换关系、对峙关系,去推断案件的性质、犯罪的特点,从而确定侦查范围。  2.从遗留物反映出的心理信息分析。犯罪现场遗留物的种类很多,可以从它们的标记、位置、相互关系等反映出的心理信息分析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原因,从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犯罪习惯。例如,现场遗留工具多件、分布广,据此可以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心理紧张,可能是没有经验的偶犯,或是多个犯罪嫌疑人作案。再如,B案遗留A案物品,c案又遗留A、B案的物品,可以判断犯罪的盲目性,流窜作案的可能性大。无名尸体,可通过死者物品分析,找到死者是谁,再查到凶手。  ……

编辑推荐

在许多重大、特大案件中,心理测试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的刑事诉讼法即将正式实施,为了在“证据”这一逻辑体系中给予技术支持与论证,《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作者陈云林、孙力斌通过数年的理论研究和详细的数据分析,用三个独立又相互印证的部分:人证、欺骗、多道仪,来阐释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以及在DNA证据领域中严谨的逻辑论证与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主持的科研课题为提升多道仪测试技术开启了一条新的通道,为广大心理测试技术人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指导与理论支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证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