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作者:武伯欣 编 页数:39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由武伯欣主编,研究生参编,于2009年底完成,此书可作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自学心理测试技术的必读书。走外源性模仿美国“测谎”路,我从恢复高考上大学一直走到1991年,为什么错呢?简而言之,是因缺乏实践与理论研究。之所以走内源性自主研创中国心理测试技术路,主要是受四个事件影响:一是1991年,公安部审定PG-I型心理测试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获批购置第一台研究应用;二是199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心理测试中心,由我首任中心主任12年;三是1995年,我受聘任研究生导师,第一次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开设心理测试技术理论与实践课;四是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由我任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心理测试技术这一新学科的正式命名,自1995年始。这一学科的自主创新建设、创设教学内容、实践探索研究、理论方法形成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我的肩上。我责无旁贷,必须对心理测试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负责,必须对中国司法和办案实务负责。大家从我与田新华1994年合作发表在《公安研究》杂志上的“美国测谎”的论文,到我1997年在《上海公安研究》第一期和1998年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论文,可看到我带领学生,从模仿美国“测谎”之路。
内容概要
本书实践篇,是我与学生、朋友和记者,将自主研创中国心测技术实践中分析测试的经典案例,客观地追踪报道。本书理论篇,是按顺时针顺序,把与我有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逐一系统梳理。书中不仅能看到心理科学理论对外源性模仿‘测谎’错误实践的反思;更能看到内源性自主实测案件和理论研究,对系统创立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理论方法的砥砺。因此,特别感谢对我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给予过指导和启迪的师长、学生和朋友,特别感谢形成本书重要文论的作者和编者!并请原谅未能在此一一列出姓名!
书籍目录
实践篇——实测案件追踪报道 走近武伯欣的“心理”世界3 心灵捕手武伯欣:中国“测谎”界的传奇人物 走近武伯欣 中国“测谎”神探武伯欣 专访“测谎”高手武伯欣 科技探案:是测真,不是测谎 武伯欣,检测犯罪心理痕迹 话说“测谎仪” 武伯欣:让“谎言”无处可逃 “测谎”高手武伯欣:“测谎仪”其实是“测真仪” 武伯欣:揭开犯罪者的谎言 揭秘“测谎仪”——说谎能用仪器测出吗? 记者亲自体验“测谎仪” 目击“测谎仪”破案 人心可测——“测谎仪”侦破案件的是是非非 地球上一个永远的“谜”……理论篇·第一部分——自主研制理论方法理论篇·第二部分——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教程纲要
章节摘录
武伯欣说,他曾多次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授课,对于心理测试技术,在场的法学博士们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公安机关办理过的冤假错案。可见,一次错误的测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深远。“我们测试的对象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测试一旦出错,比其他技术鉴定带来的危害更大。因此,这项技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冤枉无辜者。”武伯欣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毫不讳言。1993年,在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的阶段,他曾经到北京市大兴区公安分局为一起银行抢劫案做过测试,由于机械地照搬美国的“测谎”理论和方法,测试漏掉了犯罪嫌疑人,“最直接的影响是该分局从此不再找我们协助办案”。云南省昆明市杜培武冤案经媒体公开报道后,受相关部门的委托,武伯欣专门研究了某公司在这起冤案中进行测试时编写的测谎题。这套题的出题方式是照搬美国的准绳法,共15道题。“我认为有效问题只有两道。最致命的错误是题目有明显的暗示性。杜培武既是受害人家属又是犯罪嫌疑人,但测试题中不断提到他妻子的名字,作为受害人,杜培武的生理指标出现高强度反应无法说明问题,这样的题目,不可能将目标问题和其他情绪心理过程的干扰有效分离,结果一定是不可信和不可靠的。”武伯欣专门就此案给研究生上了一课,要求每个学生把这套冤案的测试题复印一份,经常看看,警醒自己。尽管每次到基层办案时,他都会力所能及地普及心理测试技术理论和实践知识,但仍然有很多民警认为,“不就是测测说没说谎吗?”自2005年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列为继DNA、微量物证等七种刑侦技术后的第八种后,心理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些地方政法机关的视野。但目前这一领域的人员与设备都存在不少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与理论》:在很时候,面对犯罪嫌疑人,武伯欣甚至一句话不说,真相就已经被慷慨地和盘托出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