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冒瑞林主编 页数:411
前言
值此吴天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家吴天石》。文集从生平传略、著作研读、回忆纪念三个侧面,集中展现了吴天石同志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奉献教育,倾情创作,展示才情的一生。该书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对吴天石同志最好的缅怀,必将激励江苏教育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积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多作贡献。 早年求学期间,吴天石同志就作为进步青年积极投身文化教育活动;民主革命时期,他长期致力于党的干部教育,与同志们一道,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设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吴天石同志是教育系统的优秀领导干部。1937年,他就提出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的像样的人”的主张。1954年至1966年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期间,他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坚持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倡导选树的斯霞、李吉林等优秀教师典型,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坚持立足基本国情,积极兴办农业中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他任教育厅长的13年间,江苏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教师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显著加强,教材建设成效显著,课堂教学改革得到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江苏教育优势逐步彰显,为江苏教育改革发展领跑全国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高度重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养的提升,并且结合自身长期实践,以深厚的学养撰写了《教育书简》、《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等专著,文字朴实无华,说理深刻透彻,深受教师读者欢迎和好评。吴天石同志还是位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作家和诗人,曾担任过苏南文联和江苏省文联的领导职务。他的著作《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笔记》,集中阐发了他对中国革命与诗歌创作关系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显示了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广博的学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生前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建树,是江苏乃至全国当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深情缅怀吴天石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他赤胆忠心、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学习他平易近人、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动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育服务更富成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发扬和光大吴天石同志投身革命、献身教育、勤于学习、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努力为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教育工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内容概要
冒瑞林主编的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家吴天石》从生平传略、著作研读、回忆纪念三个侧面,集中展现了吴天石同志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奉献教育,倾情创作,展示才情的一生。该书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对吴天石同志最好的缅怀,必将激励江苏教育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积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多作贡献。
书籍目录
序一韩培信 001 序二沈健 005 第一编吴天石传略 第一章艰苦勤奋的求学之路 003 一、近代南通崛起吴府喜得麟儿 003 二、就读南通师范接受进步思想 006 三、考进无锡国专打下治学基础 011 第二章动荡年代中的进步教师 017 一、教书一个月坐牢八十天 017 二、辗转山东五年传播进步思想 021 第三章抗战艰难时刻入党 026 一、回乡宣传发动投入抗日斗争 026 二、智取南通县府艰难时刻入党 030 第四章八年间辗转苏鲁献身“抗大式”教育 034 一、两年培养干部六千“甲申”大剧轰动苏中 034 二、全力贯彻办学方针校长学员打成一片 038 三、学习重在提高觉悟作风关乎凝聚人心 041 四、南下北上锤炼意志战胜困难完成培训 044 五、加强教学有的放矢艰苦环境以苦为乐 049 六、培训新区急需人才加强学校队伍建设 054 第五章高校院系调整筹建江苏师院 061 一、进驻东吴大学领导思想改造 061 二、着眼教育全局筹建江苏师院 064 三、强化教学改革关注教育质量 067 四、教师是办学主力做教师知心朋友 071 第六章主持厅政十三年(上) 074 一、夯实基础教育办好中小学校 076 二、办好师范教育抓紧教师培训 083 三、上下一起探索积极兴办农中 089 四、制定《工作条例》规范教学秩序 095 第七章主持厅政十三年(下) 100 五、加强基础学科倡导“双基”教学 100 六、开展学制改革指导斯霞教改 105 七、全面关心教师乐做教师知己 110 八、面向教师、学校加强机关建设 116 第八章热心文艺笔耕不辍 123 一、宣传革命文学歌声鼓舞斗志 123 二、创作热情高涨坚持笔耕不辍 127 三、关心文艺人才写作服务人民 130 第九章革命伴侣,和睦家庭 136 一、书画世家才女志同道合伴侣 136 二、卅年携手相伴互敬和睦家庭 140 三、宽人严己持家革命气节流芳 143 第十章“文革”蒙难平反昭雪 148 一、批海瑞受株连吴天石被点名 148 二、“文革”惨遭横祸夫妇双双蒙难 153 三、平反昭雪名留青史 160 附录:《吴天石传略》重要参考书、文目录 164 第二编吴天石四本著作解读评析 《教育书简》简介 169 重读吴天石同志教育论著——兼谈《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一书的是非/马莹伯 170 吴天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纪念吴天石同志百年诞辰/周立人 175 回归到教育的本真——重读《教育书简》/郑万钟 187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简介 193 研究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学习《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王宜早 194 学习的标杆精神的高地——读《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成尚荣 200 《甲申记》简介 209 在胜利面前使我想起了《甲申记》(代序)/夏征农 211 《甲申记》小记/沈西蒙 215 愿《甲申记》警钟长鸣/朱轸 221 关于《甲申纪事》创作的回顾/汪人达 224 《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一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笔记》简介 227 毛泽东诗词研究史上的光辉一页——吴天石《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述评/季世昌 228 不废江河万古流——读吴天石诗、词、歌词的体会/徐步云 240 吴天石诗词鉴赏/韩冬冰 253 附:吴天石未公开发表的诗三首、集龚自珍诗句二首 268 第三编追忆 悼天石、敬仪同志/江树峰 273 江城子·追忆吴天石同志/陈超 274 风入松·悼吴天石同志/汪青辰 275 出席吴天石教育思想研讨会/姜光斗 276 满庭芳·纪念吴天石厅长百年诞辰/李纪彦 277 缅怀布衣厅长吴天石/周立人 278 悼吴公诗词二首/洪桥 279 纪念吴天石厅长百岁诞辰(四首)/予杞 280 吴天石蒙难四十年祭(二首)/沙白 281 天石一我心中的偶像/高学保 282 守诚守信知书知礼——怀念吴天石同志/牛钊 284 黑暗血腥的夜晚——追思吴天石、李敬仪同志蒙难/许京安 286 罡风来,石破天惊——一记吴天石/章品镇 289 吴天石同志和通俗读物/缪咏禾 298 天石先生,我心中闪亮的星座/李吉林 301 吴天石百年祭/俞润生 304 不尽的怀念——深切缅怀天石老师诞辰百年/黄胜天 306 回忆吴天石同志创办如皋中学/赵景桓 309 一场“雷霆风暴”的平息/牟闵 311 吴天石同志关爱我们的教研工作/刘良文 313 深切缅怀敬爱的老师吴天石同志/王佐邦施鹏九 316 对一个无名小辈的关心和指导——忆导师、恩人吴天石先生/苏位东 318 追忆吴天石厅长/夏溶 322 难忘的1966年8月3日/朱轸 325 深切怀念吴天石厅长——忆五十年代编制计划时的往事/施知行 327 从吴天石的两张旧照片说起/吴大年 330 江苏函授大学与校长吴天石/李克 340 回忆1961年秋随吴厅长的一次出差/穆嘉琨 343 难忘吴天石厅长的教诲/孙守琳 348 深切怀念吴天石厅长/张翠英 350 怀念老厅长吴天石同志/陈纫芷 353 从磨盘山下蹲点说起/吴善芝 357 吴天石夫妇遇害目击/杨全美 359 思想永在风范长存——纪念吴天石同志100周年诞辰/李步斗 363 深深怀念尊敬的吴天石厅长/沈爱荣 370 吴厅长——我们的好“总编”/朱爱华 374 难以忘却的吴老厅长/何俊 380 纪念我的父亲吴天石诞辰100周年/吴允弘 383 后记 408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全力贯彻办学方针校长学员打成一片 苏公分校的办学方针和学习内容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苏中区党委同意,在苏中一分区成立苏中公学分校,接收南线投奔根据地的知识青年。 苏公分校是以三分区的干部学校和四分区的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的。苏公分校的学生包含了三干校学生、四专校学生和新招的一批知识青年,后来,苏浙军区新四军根据“双十协定’’忍痛北撤,有一部分地方干部随军渡江北来,为了提高他们,安排他们一起参加分校学习。 苏中公学分校于1945年12月25日在海安县的丁家所镇正式成立,由吴天石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苏公分校学员共编成7个中队,第一队是由四分区专门学校转来的,大多数是高中程度的青年学生,第三、四、六队是从苏中新、老解放区招收的初、高中青年学生,第二、七队是地方区乡级干部,第五队是由苏中公学女生队全建制转来的。 分校的教育方针要求学员争取“和平、团结、民主”,反对“内战、分裂、独裁”,入学之初,着重的是时事教育。一般进步的知识青年,愤于日本投降后的“蒋敌伪合流”;从江南撤退的干部,痛恨蒋介石在江南的“劫收”和反共,他们对蒋介石的和平诚意及旧政协协定颇为怀疑。时事教育着重提高他们的认识,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和政协决议的全部实现而奋斗。学习时间为三个月,主要内容有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在时事教育结束后,因新解放区工作的需要,有近400名学员经过华中一地委分配到城市或乡村,组成工作队搞地方工作。余下的学员按计划要对他们进行正规的业务教育,以培养建设新中国的专门人才。 当时全校学员分为财经、金融、会计三项业务进行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业务教师,而懂得业务的同志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学校就采取了“选师”、“就师”、“参加实际学习”三种办法。所谓“选师”,就是在业务课程开出之后,选请一位对此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在一定时间内来校教学,换一个课程,再选请一位教师。这样既不耽误讲课人的工作,学生又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如“文教队”要学习学校行政,则选聘一位学校行政办得最好的校长来上课;要学习教学法,则选聘一位书教得最好的教师来上课。所谓“就师”,就是课程开出之后,拟选聘的教师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时离不开,学生就编队,到他的驻地去请他讲授,财经队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所谓“参加实际学习”,就是有些课程在课堂上是学不好的,如发动群众,单讲“群众工作”还不行,一定要实际去做,因此行政队就开到乡村去,深入群众,从工作中学习,学习一个段落之后,再回来总结提高。 此外,苏公分校还选调40多名有一定文艺才能和爱好的学员组成校文工队,一面进行专业学习,一面搞文艺演出。
后记
2010年是吴天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也是他不幸逝世四十四周年。江苏省教育厅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根据老同志的意见,写报告给厅领导,建议举办吴天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现任厅长、党组书记沈健同志审阅后十分重视,迅即批示同意,并将此事交离退休干部处会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负责操办。 党支部与离退休干部处召集部分老同志进行座谈研究,起草了《关于编写吴天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意见》,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回顾吴天石同志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他在江苏教育战线上所建的丰功伟绩及深远影响,他的优秀品德与风范,以提高大家对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第二,纪念文集(后正式书名为《人民教育家吴天石》)要在1986年吴天石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所出文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实与创新。编写的文集要达到新的要求,首先要具有整体性,既要写他的教育成就,也要写他作为一个作家、诗人的成就;既要写他在教育厅长十三年任内的业绩,也要写他此前读书当教师多年、参加革命后投身“抗大”式干部教育以及在江苏师范学院两年等方面的经历;既要写他个人参加革命与工作的事迹,也要写与他同时蒙难的夫人、南京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李敬仪同志的生平事迹。其次要有真实性,所写内容都要有根有据,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再者还应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做到以史为鉴,与时俱进,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给吴天石同志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 第三,书的结构分成三编。第一编为吴天石传略,基本以时间为序,从出生到“文革”蒙难、平反昭雪;第二编为吴天石四本代表性著作解读评析,四本书是《教育书简》、《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甲申记》、《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笔记》;第三编为有关人士回忆纪念文章。 第四,组建工作班子。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编委会,请沈健厅长、丛懋林书记担任顾问,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正、副书记冒瑞林、巫晓峰及离退休干部处处长杭连生担任正、副主任,邀请江苏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缪咏禾同志担任本书特邀编审,商请老同志穆嘉琨、顾纪瑞、刘广富担任策划。请部分老同志及吴天石同志儿子吴小伟分别担任编委、常务编委。 编书工作于2011年5月启动,到2012年4月底完成书稿,历时一年。在编书的整个过程中,约稿、撰稿、改稿,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包括走访老同志,电话、网络联系,召开座谈会,到省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省党史办查阅摘抄材料,借阅图书,收集学习省有关老领导的传记、回忆录,在获得编书所需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编、分章(分节)落实到人分工编写。其间曾召开编委会全体会议六次。现将各编、章、节的分工撰写、修改、定稿的情况简述如下: 第一编《吴天石传略》,共十章,近15万字。第一、二、三、八、九章由吴小伟执笔,写成初稿,开小型会议,由穆嘉琨、顾纪瑞、周凡冠等提出修改意见供吴小伟参考修改。11月吴小伟生病住院后由常务编委程仁栋为主进一步修改。第四章由老同志李益三执笔写成3.6万字的初稿,李老患病住院后,经出身苏南公学的老同志路农精简修改,顾纪瑞、朱爱华再作进一步修改。第五章由教科院编撰教育史志专业人士马征里执笔,苏州大学邱光教授审稿,穆嘉琨、顾纪瑞修改。第六、七章为吴天石“主持厅政十三年”,因时间跨度大,历史事实起伏曲折,错综复杂,既要与大历史背景契合,又要体现出吴厅长个人活动的实况与特色,是《传略》的重点与难点。为此编委会推选常务编委程仁栋、朱爱华、储继芳三同志,后又增加熟悉基础教育的老同志李纪彦参加,历时数月始写成初稿。经过穆嘉琨、顾纪瑞初审,提出修改意见,待二稿写成后,又送交特邀编审缪咏禾同志复审,他提出了指导性的修改意见,经编者认同,再次进行修改调整,定为上、下两章共八节。一、二、八节由程仁栋执笔,三、四、五节由朱爱华执笔,六、七节由储继芳执笔,最后由程仁栋统稿。第十章先由金鱼为执笔,因金患病需要休养,遂由穆嘉琨执笔,穆锡协助。鉴于吴天石、李敬仪夫妇被摧残致死,乃“文革”初期震惊全省的一件大案,而过去在公开的媒体中绝少提及,以致许多人不明真相。因此对于这一章我们就不惜笔墨,较详细具体地叙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这样做既是对死者的尊重,又能给后人以启迪。初稿写成后,沈爱荣、顾纪瑞研究修改,再请特邀编审缪咏禾审阅。 《传略》全编均由程仁栋为主负责统稿,再送交编委会正、副主任审阅通过。 第二编《吴天石四本著作解读评析》,共邀请了10位专家、学者撰文,这10篇文章先由顾纪瑞、周凡冠两同志阅稿,一般都与作者多次联系交流,共同研究修改,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学习毛主席诗词的笔记》一书及吴天石本人诗词的解读评析,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数次与作者当面商讨或往返信件,取得一致意见才定稿。其他几本书的解读评析,仅作引文、注释、文字性小修改,基本上按照作者意见定稿。此编缪咏禾作了审阅。 第三编是回忆纪念吴天石同志的文章。征文通知发出后,厅内外、本地和外地来稿及选用的转载稿共计40来篇,分为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战友、同事、后学写的诗稿,计10人10篇;第二部分为党政、教文界专家学者文章,12篇;第三部分是教育厅老同志文章15篇;还有子女的思念文章1篇。这38篇诗和文章从各个角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吴天石Pl志的优秀道德情操,展现了他的无私风范、品格作风、为人处世、学识才干等等,称得上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此编经常务编委金鱼为、朱爱华审稿修改编排,再由编委会正、副主任冒瑞林、巫晓峰审阅后定稿。 为了确保质量,我们采取了分工不分家的办法,交叉进行,以较多力量投入统稿工作,终于在今年5月下旬完成全书的审定,送交出版社。 除上述三编文字外,还根据图文并茂的原则选编了吴天石为中心的图片,这一重要工作由顾纪瑞、储继芳、周建新、吴允朴(吴天石次子,吴小伟同志生病后,增补他参加编辑工作)等同志负责。通过广泛的收集、筛选,弄清时、地、人,编排并写出说明,作技术处理等大量工作,最后选定了50余张反映吴天石同志从青年到逝世前读书、家庭生活、各工作阶段等经历以及本人的著作、墨迹,身后墓地及人们对他的追思纪念活动的照片。吴天石的子女与老同志提供了大量老照片,又找出了新发现的几张重要照片,并在认定照片的时间地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周凡冠同志负责与出版社联系,周凡冠、沈爱荣两位同志又分别承担财务与档案查阅,做了许多工作。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吴天石同志在江苏既是人民的教育家,又是作家、诗人,对江苏的贡献大,名声响亮,人脉丰富,具有浓烈的人格魅力。因此在编辑此书过程中,得到各方面有关人士的响应、支持和帮助达七八十人之多,另有省委叶绪昌,省人民政府许京安,省政协吴镕,苏州大学秦和鸣、邱光,省文化厅王鸿、夏复春,省文联吴晓瑜,省人艺管和琼,江苏省人民出版社马清江,省教科院彭钢、孙孔懿、金广宇,南京市退休教师协会金以凤等同志,他们都为此书的编辑出过力,做了不少工作,在此编委会向以上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更要特别指出的是,原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已达九十三岁高龄,还不吝精力为此书写了一篇充满感情、寓意深刻的序言,更让我们感动莫名。 最后要说明的是,此书能编成出版,首先要归功于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相信并尊重老同志,放手让大家来操办这一重要事情,并在各个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老同志们“众手成志、众志成城”,发挥余热,起了关键性作用,尽管年龄大身体差,有的长期带病工作,有的负担过重中风病倒,有的重病复发仍在坚持,他们义无反顾、殚精竭虑、不计名利、不要报酬地积极投入工作,为编辑此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有吴天石同志的子女们,尤其是吴小伟、吴允朴,积极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在收集提供大量极有价值的资料方面和在编写传略、编选图片方面为编写此书立下功劳。《传略》编写组同志撰写人物传记还是第一次,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毕竟功底不足,因此此书难免会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我们恳请读者们提出批评指正。 《人民教育家吴天石》编委会 2012年5月28日
编辑推荐
《人民教育家吴天石》从生平传略、著作研读、回忆纪念三个侧面,集中展现了吴天石同志投身革命,追求真理,奉献教育,倾情创作,展示才情的一生。《人民教育家吴天石》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对吴天石同志最好的缅怀,必将激励江苏教育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积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多作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