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桂荣
内容概要
刘桂荣编著的《西汉时期荀子思想接受研究》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接受学与诠释学视野考察荀子思想学说在其身后的第一个重要历史区段的传播与接受、冲突与对话,揭示西汉思想界、学术界与荀子思想的关联,呈现西汉荀学的发展脉络。《西汉时期荀子思想接受研究》这一研究开掘出中国哲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具有方法论意义,能够深化拓展荀学研究领域。
作者简介
刘桂荣,女,安徽怀宁人氏;以中师为起点,一路求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硕士学位(2010年);期间在中学任教十四载;2005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工作;2011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迄今在《齐鲁学刊》《江淮论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厅等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项目4项。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荀子研究现状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西汉荀子思想接受的发生学研究 第一节汉初社会政治与思想 第二节儒学复兴 第三节荀子思想特点 第二章陆贾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陆贾的政治功绩 第二节陆贾对荀子天命思想的接受 第三节陆贾对荀子尊君和民思想的接受 第四节陆贾对荀子教化思想的接受 第三章贾谊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贾谊思想渊源 第二节贾谊对荀子礼法思想的接受 第三节贾谊对荀子民本思想的接受 第四节贾谊对荀子大一统主张的接受 第四章韩婴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韩婴及《韩诗外传》 第二节韩婴对荀子人性论思想的隐性接受 第三节韩婴对荀子礼法思想的接受 第四节韩婴对荀子诗言政形式的继承 第五章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董仲舒对荀子天人思想的接受 第二节董仲舒对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接受 第三节董仲舒对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接受 第四节董仲舒对荀子逻辑思想的接受 第六章《乐记》、《礼记》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乐记》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二节《大戴礼记》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三节《礼记》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七章西汉其他人对荀子思想的接受 第—节刘安《淮南子》 第二节司马迁《史记》 第三节扬雄《法言》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礼和礼治也是贾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有《礼论》篇阐述他的礼治思想,贾谊也有类似于荀子《礼论》的《礼篇》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学者曾直白地说:“凡是在(礼、礼治)这两个题目上与荀子相同,都应该视为受了荀子的影响,或直接取自荀子。”在贾谊心目中,礼是人的行为规范,是政治结构中、社会结构中的精神纽带及组织原理。儒家的礼的内容,到荀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贾谊所推崇的礼治思想,又是受荀子的礼治思想的影响,并且有所拓展。贾谊的礼既要遵循大一统的帝国赋予它的运行轨迹,服务于大一统帝国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又要在皇权专制政治之下,建立人与人的合理关系,使每个人都能过着有秩序而又和谐的生活。受到这两者的制约,贾谊接受了荀子的礼治思想,将法治纳入礼治的运行框架中。其实,在华夏文化浸润的国家中,不可能完全依照法治的运行模式加以治理,或者说不可能形成独立法治社会,只有以礼治为指导、法治为补充,社会才能运行而不匮。《礼篇》可以说是贾谊礼的思想的总论: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踌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礼,天子适诸侯之宫,诸侯不敢自阼阶,阼阶者,主之阶也。天子适诸侯,诸侯不敢有宫,不敢为主人礼也。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贰,父慈则教,子孝则协,兄爱则友,弟敬则顺,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则婉,礼之质也。
编辑推荐
《西汉时期荀子思想接受研究》试图借鉴传播—接受学、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对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迁、韩婴等西汉思想家、学者对荀子思想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辨析,细读文本,揭示他们的思想哪些来源于荀子,哪些是在对荀子思想的批评中产生,由此显示西汉政治、学术与荀子思想的关联,呈现西汉时期荀学的真实面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