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民俗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若齐,汪红兴 著  页数:152  字数:13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隹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概要

  本书力求展示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在民间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这种展示是选择性的——优美的、健康的、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全书分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节日节气篇”,“不问苍生问鬼神——民间信仰篇”,“日暮酒醒人已远——寻常生活篇”,“人生若只如初见——诞婚寿丧篇”,“绿杨影里荡秋千——艺术娱乐篇”等几大部分,以故事化的笔调和娓娓道来的口吻,再现了充满着淳朴之美、想象之美和乐感之美的民间日常生活,体现了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最美的民俗》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许若齐
1956年2月生于安徽省休宁县。教师,现居合肥。著有散文集《夕阳山外山》、《烟火徵州》。
汪红兴:安徽省休宁县人,教师,现居休宁。爱好旅游、摄影、写作。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百年好合
寿比南山
年画
庙会
春联
窗花
剪纸
虎头鞋
第二篇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八仙过海
大肚罗汉弥勒佛
观世音
关帝庙
跳钟馗
麒麟
凤凰
遥远的东方有条龙
说龟
第三篇 年年岁岁花相似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火把节
泼水节
妈祖节
第四篇 绿杨阴里荡秋千
猜谜语
斗蟋蟀
放风筝
扭秧歌
踢毽子
玩陀螺
皮影戏
印章
第五篇 日暮酒醒人已远
茶道
中国人的名、字、号
生肖
抓周
压岁钱
上梁
店铺的招幌
筷子
年夜饭
徽州一品锅
佛跳墙

章节摘录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延年益寿是每个人心中都渴盼的一份美好愿望。    人生有段。六十岁为花甲,七十岁为古稀,八十、九十称为耄耋,百岁称为期颐。凡六十岁以上寿辰,都视为大寿、上寿,家人都要及时庆祝。一般说年龄越大,做寿越隆重。做寿一般是晚辈给长辈做。大抵在四十岁以后。四十一般是不能做寿的,因为四与死同音。小孩子的生日庆祝活动,一般不能称做寿。六十甲子、七十古稀、八十大寿。以及其他逢五、逢十的寿礼,讲究些,隆重些,其他寿辰可不大办。    越剧、黄梅戏中,都有一个传统剧目,叫他《五女拜寿》,反映的就是明代户部侍郎杨继康家五个女儿给其做寿,从而引发了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可见做寿在民间是件隆重的亭情。    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文化背景不同,风情各异,各地贺寿的风俗,自然不尽相同。从贺寿的年龄来看,一般是男性做九不做十,女性做足不做零。也就是说男性老人到五十九岁,就可做六十大寿。女性老人一定要足岁做寿,如六十、七十可做寿。一般是每隔十年做一次大的生日。从祝寿的时间来看,一般是以生日那天。以农历为准,因为我们国家古代是以天干地支来纪年的。但各地是有差异的,比如安徽的淮北地区给老人祝寿的时间,不按生日时间,而多选定农历正月的日子:“六十六,取初六”;“七十一,正十一”;“七十三,年初三;“八十、九十,年初十”;“八十四,年初四”。    传统的贺寿,自然是有一套礼仪的。一般是先设寿堂,可以在家中,也可以在大祠堂里进行,在寿堂的正中,要摆上一对粗大的红色寿烛,好几斤重的,点燃后,让其大放光明;其余的地方也要点,但可以小一些。图吉利。另外,还要在厅堂正中及两侧,挂些寿幛,到处是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花团锦簇,布置一新,人头接踵。    寿堂的正中一般设立寿翁之位,这个位置一般比较大一些。祝寿时,寿者坐在寿翁之位上,司仪唱仪式,亲友晚辈逐一上寿,辈分不同,礼数有别,平辈行一揖,子侄以下各辈则拜四拜。有的祝寿仪式不设寿堂,客人及儿孙辈齐集于厅堂上,分批向寿者行跪拜之礼。寿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寿宴,主家一般设盛大酒席,款待众来宾。主人请贺客入席,先吃茶点,茶点为寿桃、寿糕,后吃面条,此面条必不可少,俗称“长寿面”。然后才正式开宴。宴席为十大碗荤菜,意为十全十美,也有八碗、十二碗的。在宴会进行中,上第三道菜时,寿者的儿子就要到席前向贺客致谢,共同举杯,欢饮几盅。    前来祝寿的来宾,一般都要携带寿礼,如寿桃、寿糕、寿面、寿画、寿联、万年伞等,一定要吉利的。如果夫妻健在的话,一般要送双份。这些礼品中有的还带有象征长寿的图案,如“五福捧寿”、“龟鹤齐龄”、“松鹤同春”等。礼品要全装入礼盒,打着旗、伞,敲着锣鼓,吹奏喇叭等,一路送到寿星的家里,老人家则要以锣鼓、鞭炮来热烈相迎。    还有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有一定地位的人家,为炫耀老人身世,大办寿宴,亲友凑钱赠匾祝寿,木匾黑漆金字,一般上面刻的是“熙朝人瑞”、“年高德劭”等祝辞,还有寿幛、寿联、寿烛等等,匾上披红挂彩,燃放鞭炮送至寿星家中,立即悬挂大厅上。    有一些富裕家庭,为老人做寿时,还要请道士、和尚做“预修”,即诵经做寿醮,祈求神灵保佑,使老人长寿。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寿桃,这是在老人寿诞之日,晚辈常常要献祝的,表示祝贺和敬意。我们家乡一般都是由女儿准备的,一个女儿一般送500个,寿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的,有的还拌有各种馅料。一定的米粉或面粉,用适量的开水揉,搅拌均匀后,用寿桃的印模制作,再把它蒸熟,有的还要点上红。    此俗由来已久,据《汉武帝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又传说东方朔三次偷吃西王母的仙桃,可居寿一万八千以上。后来,献寿桃相沿成俗,由于人之寿诞非都在桃熟之时,故寿桃多为人工制成。寿桃一般由家人或亲友向寿星敬献。献寿桃时,老人要着节日服装,在寿堂前迎接,一般敬献寿桃数为九,一桃象征寿,八桃象征八仙,寓意是八仙献寿。有些地区献八桃,表示八福长寿。过去敬献的桃要放在寿堂几案上,九桃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献寿桃,表达了晚辈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社会人们也做寿,不过礼仪上跟以前比,有所变化。家庭祝寿的仪式规模,有大小之分,不是逢十的“整寿”,规模可小些,仅有家庭内部的直系亲属参加,举行小家宴,给寿星吃“长寿面”,送寿星一些生日礼品,如寿糕、寿桃等。也有不备生日礼品,仅举行家宴的。    逢十的“整寿”,特别是六十、八十等寿辰,祝寿的规模可大些。人数可多些,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祝寿时,生日蜡烛和寿糕(或生日蛋糕)必不可少,还要有茶点、饮料,有的还备酒席。祝寿活动开始,先点燃寿烛,大家起立向寿星祝寿,家人代表和宾朋要说几句祝辞,然后吹熄生日蜡烛,年纪大者可象征性地吹一口,也可以齐唱《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在歌声中将寿糕(或生日蛋糕)切成若干份,先送给寿星,然后其他人每人一块。这时还可以喝些饮料,用些茶点、水果;办酒席的可喝酒、进餐。寿宴结束后,要进行拜寿,平辈行一揖,晚辈则要鞠躬,客人拜寿时,还要直接给寿星上寿品,寿星也应还礼道谢,拜完寿,还可以搞些余兴小节目。    贺寿的礼仪与方式可以不断地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贺寿其实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这是最重要的。P7-10

编辑推荐

《最美的民俗》由许若齐、汪红兴著,吕士民绘,为“最美中国丛书”之一,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也许,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美的民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