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思想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莫幼群 著  页数:168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亩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概要

  《最美的思想》以人物为坐标,以人本性、创新性、超越性为标准,力求发掘古代和近代中国思想的优美和壮丽,彰显坚韧和励志的中国精神。  《最美的思想》精心选择了50个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从大禹的“水的智慧”、孔子的“和为贵”、鲁班的“最初之翼”、司马迁的“向死而生”,一直写到李时珍的“本草精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鲁迅的“梦里野革”,涉及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等方面。全书力图表明:“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批有思想的中国人;中国之所以美好,首先是因为我们有着美好的思想和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这些思想者及其思想成果,从远古起,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既是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更是当今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

书籍目录

大禹:水的智慧管仲:文明大使老子:大道无言晏婴:达者无敌孔子:以和为贵孙武:胜者之歌墨子:爱的合唱鲁班:最初之翼孟子:浩然正气庄子:鱼和蝴蝶《易经》:君子豹变邹衍:五行芬芳公孙龙:诘难之马苟子:人定胜天韩非子:法治为大陆贾:书生意气《淮南子》:塞翁失马司马迁:向死而生桓谭:生如火烛王充:知学有力张衡:天地如卵华佗:悬壶济世阮籍:大人先生葛洪:丹心一片祖>中之:美妙圆周玄奘:九死无悔慧能:菩提花开李白:天生我才韩愈:师生之间刘禹锡:豪气干云周敦颐:奇哉太极沈括:格物之趣程颐:生命鹅黄朱熹:万紫千红陆九渊:我和宇宙王阳明:此心光明郭守敬:仰望星空郑和:永在路上李时珍:草木精神李贽:童心可贵黄宗羲:万民为上顾炎武:匹夫有责郑板桥:恻隐是金龚自珍:病梅悲歌严复:适者生存孙中山:天下为公梁启超:呼唤新民鲁迅:梦里野草胡适:无限清明陶行知:人生一事管仲:文明大使

章节摘录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也是大时评家。他对于当世人物的点评是极为精准的,真可谓“一针见血”。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初听起来有点夸张,实际上点出了管仲的最大功绩:华夏民族的文明化进程之所以没有断裂,他是首屈一指的功臣。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管仲不仅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续,而且使之进一步地文明化、礼仪化,这是以他先进的文明思想为基础的。而管仲的文明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仓廪实则知礼仪”这一论断上。  管仲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他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把富民放到首位,“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他率先提出来的。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  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正因为如此,齐国才一跃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为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接着管仲又指出:“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说,老百姓的粮仓满了,丰衣足食了,就会知书达理,分清荣辱,国家也就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管仲认为,建设精神文明还得从国君开始。首先,国君要带头清廉,养成节俭的好风气;第二,国君要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不可一味沉溺于个人享受。  一天,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国君要尊敬什么?”  管仲言简意赅地回答:“要尊敬天。”  桓公还真听话,他马上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管仲说:“我说的天,可不是指无边无际的苍天,而是指天下的百姓。老百姓称颂国君,社会就会安宁。老百姓帮助国君,国家就会富强。要是老百姓说君主不好,那就危险了。老百姓一旦不信任君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  桓公说:“有这么严重吗?”  “当然啦,”管仲说道,“譬如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如果不坚决刹住,老百姓就会失去对君主的信任,并且起来赶走那些贪官污吏,从而使社会陷入动乱之中!”  “依你看,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桓公问道。  “这要从您做起。国君带头俭朴,群臣便不敢奢侈;群臣一旦清廉,地方官必定不敢贪污腐败。这样,老百姓就满意了。”管仲说道。  齐桓公心悦诚服地说:“你说得有道理。我一定按照你的意见去做。”  管仲在齐国当了40年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他去世之后,齐桓公悲恸不已,大呼:“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  从齐桓公的私心角度,他尊称管仲为父是可以理解的;而从整个天下的角度,管仲堪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大使。培根说:“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区别,几乎是神与人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不是从土壤来的,不是从气候来的,也不是从种族来的,而是从学术来的。”管仲,正是一个既有“学”又有“术”,既有思想又有办法的人。  老子:大道无言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宗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公元前538年的一天,这两大宗师曾有一次重要的会面,这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事件。  当时孔子才34岁,而老子比他大30多岁,已经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所以,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了包括“礼”在内的许多问题,并且深受教益。回来后,孔子在弟子面前赞美道:“我知道鸟能飞,但常被人射下来;我知道鱼能游,但常被人钓出来;我知道猛兽会奔走,但依然常落入罗网陷阱。只有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了:它能云里来、风里去,变幻莫测,无人能识其全貌。这次见到老子,他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的思想,的确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奥,有一种朦胧诗般的曼妙美感。他是中国式智慧的一座高峰,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座奇峰。他的著作《道德经》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译本,是全部中华典籍中翻译得最多的。  ……

编辑推荐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美的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