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明韵 著,魏克 绘 页数:140 字数:127000
前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亩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概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人有着诗化人生,中国古人有着诗意生活。这是一种大美,是值得今人珍视的宝贵人文资源,也渗透到关于未来理想生活的愿景之中。
从《诗经》《楚辞》到魏六朝诗歌,再到唐宋元明清,再到今天的现代诗,优秀诗人的经典诗作如星汉般灿烂,不仅滋养了无数后来者,也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收入《最美的诗歌》中的50首古诗和现代诗,是世人皆知的名篇。王明韵编著的《最美的诗歌》用别样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旨在和更多喜欢诗歌的青少年朋友,共赴从古至今的诗歌之旅,共赴神圣的诗歌殿堂。
作者简介
王明韵: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一级作家
《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 著有诗集和散文集10集 曾获 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冰心文学奖 中国儿童慈善奖
书籍目录
采薇
迢迢牵牛星
白马篇
归园田居(其三)
登池上楼
梅花落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送别杜审言
回乡偶书
登幽州台歌
登鹳雀楼
过融上人兰若
出塞二首(其一)
过香积寺
静夜思
不见
寄左省杜拾遗
枫桥夜泊
滁州西洞
游子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乌衣巷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雪
寻隐者不遇
得乐天书
咏怀二首(其二)
谢亭送别
初冬夜饮
放鱼
赠少年
锦瑟
菊花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江陵愁望有寄
小松
秋寄从兄贾岛
答人
鹭鸶
次韵朱昌叔
桑茶坑道中(其七)
东坡
大雨逾甸,既止复作,江遂大涨
春日
咏絮云
对书叹(节选)
再别康桥
我们准备着
断章
劝友人
章节摘录
迢迢牵牛星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札札弄机杼 这首诗写的是传说中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相会,相思之苦常常会“泣涕零如雨”,可谓一咏三叹,哀婉动人。但诗人写的又绝非银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看似写“天上”,实则写“人间”,其相思之苦、爱恋之深,让人联想,也让人嗟叹。 全诗只有十句,叠音词却有六处之多,于“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的叠加往复中,描写出了少妇的愁情苦绪,意蕴深远,风格浑成,既赋予了诗内在的律动,又写出了银河浅滩之外的困境。诗一开头,牵牛也迢迢,织女也皎皎,.渴望中的遥不可及在互见文义中跃然纸上,这牵牛、这织女,正是现实生活中苦恋着的男女。而接下来,月光下织布的织女,心牵爱人,哪还有心思织布纺线啊,她只是素手纤纤,抚弄着机杼泪如雨下,任“札札”之声随织布机梭子的往返而不绝于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的后四句,诗人写的是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的爱情,一水之隔,手不能牵,人不能见,心何其苦,情又何以堪?再通读全诗,迢迢是遥远,皎皎是月光,纤纤是玉指,札札是机声,盈盈是姣好,脉脉是含情;而正是这种美好的、诗意的衬托,让相思之苦于不经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并不深奥,用典则采用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说,亲切而又熟知。诗人选词用句不落窠臼,把传说中的“牛郎星”,写成了“牵牛星”,把传说中的“织女星”,写成了“河汉女”,这就是语言使用上的微妙和传神之处,犹如“札札”之机杼之声,其实不是在织布,而是在倾听和诉说。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马蹄声声 曹植采用汉乐府歌辞《杂曲歌·齐瑟行》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白马篇》。白马是一匹战马,饰着金黄的头饰,向西北方向驰骋而去,他以马指人,以马喻己,不写人却让人在其中;而那匹白马,在古代,除了象征着英勇善战、不畏生死的品格,还是坚定、忠诚、百折不挠的象征;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一生的志向就是效忠于朝廷,立功于圣世,这“白马”,自然而然就是他的化身了。 这白马飒爽英姿,驰骋疆场,一往无前,所向无敌;只是在军情紧急之时,诗人却以缓笔之势插入对白马的描述,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尽显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白马乃诗中的“游侠儿”,时而英俊豪迈,时而武艺超群,时而冲锋陷阵,时而弃身报国。诗中的游侠儿,骑射技术高超精湛,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如猿,骁勇如虎豹蛟龙。边塞城邑遭敌军入侵,情势险危之时,游侠儿“厉马登高堤”,置生死于度外,立刻投身于刀锋剑刃、短兵相接的杀敌战场,随时准备着甘洒热血,为国捐躯。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而曹植的《白马篇》正是在这种构架之下,层层铺陈描述,情动于形,形隐于言,在一吐为快之中,步步升华着内心世界的情感;毫无疑问,曹植诗中的“白马英雄”,是以“白马”为指代,讴歌和礼赞了爱国英雄的崇高形象。关于曹植和他的《白马篇》,南朝诗人鲍照在《代陈思王(白马篇)》中曾写道:“白马驿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这诗中的陈思王,即指曹植,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去世后谥日“思”,故后世称之为陈思王。 ……
编辑推荐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