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名著导读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孙志宜、肖玮、 徐宗品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孙志宜,等 编  页数:256  

内容概要

  《高等院校“十二五”美术学系列规划教材:人文艺术名著导读》内容涉及哲学、人类学、宗教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思想史、文化学、艺术学、美学等多个与美术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结合美术学专业特点,为了有效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本书又在每个学科领域浩如烟海的鸿篇巨制中精选出代表性强且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名著,统一体例,从作者简介、内容精要、推荐版本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本教材以美术学或艺术专业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因此对编写理念或要求都做了相应定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哲学 第一节 《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论语》(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节 《庄子》(战国时期) 第四节 《形而上学》(公元前4世纪) 第五节 《哲学原理》(1644年) 第六节 《人性论》(1734—1737年) 第七节 《哲学通信》(1726—1729年) 第八节 《精神现象学》(1807年) 第九节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第十节 《实用主义》(1907年) 第十一节 《悲剧的诞生》(1870—1871年) 第十二节 《西方哲学史》(1945年) 第十三节 《疯癫与文明》(1960年) 第十四节 《纯粹现象学通论》(1883年) 第十五节 《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 第二章 人类学 第一节 《古代社会》(1891年) 第二节 《金枝》(1890年) 第三节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年) 第四节 《科学的文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 第五节 《文化模式》(1934年) 第六节 《结构人类学》(1955年) 第七节 《人类的由来》(1871年) 第八节 《人口原理》(1798年) 第三章 宗教学 第一节 《太平经》(东汉) 第二节 《抱朴子内篇》(317年) 第三节 《阿含经》(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 第四节 《坛经》(7世纪末) 第五节 《新旧约全书》(公元前6世纪) 第六节 《古兰经》(610—632年) 第七节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第八节 《原始思维》(1922年) 第九节 《图腾与禁忌》(1913年) 第十节 《神话思维》(1925年) 第十一节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第十二节 《中国民间宗教简史》(1992年) 第十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宗教问题著作选编及讲解》(2002年) 第四章 伦理学 第一节 《理想国》(公元前374年) 第二节 《尼各马科伦理学》(公元前335一前323年) 第三节 《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 第四节 《伦理学方法》(1855年后) 第五节 《伦理学体系》(1889年) 第六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年) 第七节 《存在与时间》(1927年) 第八节 《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 第九节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 第十节 《正义论》(1971年) 第十一节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年) 第十二节 《自私的基因》(1976年) 第十三节 《德性之后》(1981年) 第五章 教育学 第一节 《大教学论》(1632年) 第二节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 第三节 《教育漫话》(1693年) 第四节 《爱弥儿》(1762年) 第五节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第六节 《教育与新人》(1934年) 第七节 《美国高等教育》(1936年) 第八节 《什么是教育》(20世纪中期) 第九节 《教育过程》(1959年) 第十节 《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第六章 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原理》(1890年)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概论》(1903年) 第三节 《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年) 第四节 《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年) 第五节 《自卑与超越》(1932年) 第六节 《发生认识论》(1970年) 第七节 《思维与语言》(1934年) 第八节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69年) 第九节 《学习的自由》(1969年) 第十节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35年) 第十一节 《实验心理学史》(1929年) 第十二节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年) 第七章 经济学 第一节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 第三节 《新人口论》(1957年) 第四节 《经济学原理》(1890年) 第五节 《福利经济学》(1920年) 第六节 《制度经济学》(1934年) 第七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第八节 《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1911年) 第九节 《经济分析基础》(1937—1938年) 第十节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5年) 第十一节 《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 第十二节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 第八章 历史学 第一节 《史记》(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91年) 第二节 《汉书》(约公元1世纪) 第三节 《资治通鉴》(1084年) 第四节 《历史》(约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420年) 第五节 《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 第六节 《英雄和英雄崇拜》(1841年) 第七节 《历史研究》(1934—1961年) 第八节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79年) 第九节 《全球通史》(1970—1971年) 第十节 《奶酪和蛆虫》(1976年) 第九章 思想史 第一节 《狱中札记》(1929—1935年)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1931—1934年) 第三节 《文明史纲》(1962年) 第四节 《中国思想史论》(1999年) 第五节 《中国思想史》(1998—2001年) 第六节 《东方学》(1998—2001年) 第七节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1978年) 第八节 《欧洲政治思想史——从15世纪到20世纪》(1998年) 第九节 《教育思想的演进》(1904—1905年) 第十节 《俄罗斯思想》(1946年) 第十一节 《五四运动史》(1967年) 第十章 文化学 第一节 《士与中国文化》(1987年) 第二节 《两种文化》(1959年) 第三节 《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1871年) 第四节 《中世纪的衰落》(1924年) 第五节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1945年) 第六节 《共有的习惯》(1991年) 第七节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1978年) 第八节 《死亡文化史:用插图诠释1300年以来死亡文化的历史》(1983年) 第九节 《文明》中突与世界的重建》(1996年) 第十一章 艺术学 第一节 《论画》(东晋) 第二节 《古画品录》(南朝) 第三节 《历代名画记》(847年) 第四节 《画旨》(明代晚期) 第五节 《人间词话》(1908年) 第六节 《芬奇论绘画》(16世纪) 第七节 《艺术》(1913年) 第八节 《艺术的涵义》(1975年) 第九节 《艺术形态学》(1972年) 第十节 《情感与形式》(1953年) 第十一节 《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 第十二节 《艺术与错觉》(1960年) 第十三节 《电影的本性》(1960年) 第十四节 《论音乐的美》(1854年) 第十五节 《艺术哲学》(1865—1869年) 第十二章 美学 第一节 《美学》(1750—1758年) 第二节 《美学史》(1892年) 第三节 《美学与哲学》(1967—1976年)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年) 第五节 《美的现实性》(1974年) 第六节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34年) 第七节 《美的历程》(1981年) 第八节 《知觉现象学》(1945年) 第九节 《美感》(1896年) 第十节 《艺术即经验》(1934年) 第十一节 《艺术原理》(1938年) 第十二节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67年) 第十三节 《审美之维》(1978年) 第十四节 《野性的思维》(196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宗教学的使命是“揭示宗教是什么” 缪勒明确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他借助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他所理解的“宗教学”由四个层次组成,即:第一层是材料层次,它应该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实和现象;第二层是分类整理,按材料的血缘关系、对象关系、语言关系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层是比较宗教学;第四层是理论宗教学。其中比较宗教学和理论宗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宗教的本质和起源,揭示宗教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 (二)理解宗教必须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 缪勒针对当时欧洲中心论和基督教思想、护教主义思想无孔不入的情况,旗帜鲜明地主张把信仰主义和护教主义从科学的宗教研究中驱逐出去,与传统宗教的神学研究划清界限,明确强调理解宗教必须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比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只知道一种宗教者,对宗教一无所知”。这是缪勒的名言。缪勒十分重视比较的研究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是从现象研究转入本质和规律研究的中介。通过比较,理论概括有了最广泛的依据,同时也能站在高一层的理论跳板上获得更高深的认识。 (四)宗教起源于无限观念 缪勒认为,宗教起源于无限观念,这种观念是原始人类在对有限自然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早期人类对这些观念的把握和命名,导致了不同信仰对象和崇拜形式的产生,推动了宗教的发展。缪勒力图从宗教的最原始形态出发寻找其客观自然基础的尝试,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方法论。 (五)宗教产生、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 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即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同时,缪勒认为,原始语言在人们命名无限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神的观念产生。缪勒描述了神灵观念发展是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最后演变为唯一神教;并认为,当宗教观念发展到唯一神教时,似乎就走到了尽头,但人类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冲破宗教的藩篱,进入哲学思维的境界。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十二五"美术学系列规划教材:人文艺术名著导读》以美术学或艺术专业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因此对编写理念或要求都做了相应定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文艺术名著导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挺好的,很喜欢,挺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