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芹 页数:208 字数:260000
内容概要
档案法规,是一个国家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律根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发展与成熟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档案工作、档案事业领域的民主和法制水平,也反映一个国家立法的整体水平。民国时期,档案立法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档案管理内容已被正式纳入行政立法的范畴,出现了专门的档案立法,档案法规开始以独立的行政法规面貌出现。专门的档案立法和独立的档案法规的出现,给民国时期的档案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和生机。本书从民国时期的档案立法着手,阐明民国档案立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从文书与档案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两个方面分析考察民国档案法规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其发展动因、性质特征以及历史影响,力图揭示民国档案法规在中国档案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由传统到现代的渐进发展历程。
本书针对民国档案法规內容所涉及的诸多方面。按专题分别进行探讨:对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研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本书的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档案法规,作为档案立法的直接成果,无论在內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体现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发展态势。有关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档案机构、档案人员、档案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法规大量出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民国档案法规中普遍奉行的民主自由原则,则成为中国档案法规走向近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书中指出,各有侧重的文书工作原则、反复修订的公文程式、纷繁复杂的处理程序以及日益成熟的文书工作制度是文书处理法规渐趋发展完善的表现。档案分类法的继承与借鉴、档案鉴定理论与标准的初步形成、档案保管期限由分散到统一的发展以及走出封闭第一步的档案利用制度,则是档案管理法规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民国档案法规不仅体现出具体的文书与档案流程管理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宏观的档案管理体制、机构、人员培育等方面的历史演进。民国时期,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机关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学术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的需要,从內部促进了民国档案法规的发展;国內民主法制建设与国外档案事业发展则从外部推动了民国档案法规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但是,受政权性质影响,民国档案法规依然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档案法规,既呈现资产阶级积极进步的一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民国时期的档案法规对新中国及台湾地区的档案法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档案法规中的若干规定、档案实践中的一些做法,都可以在民国档案法规的传统中找到根源,而台湾地区的档案法规在很多方面更是因袭了民国的传统。
本书最后总结了民国时期档案法规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民国档案法规建设给当前我国档案法规建设带来的启示,在社会主义档案法制建设中,我们既要合理地汲取民国档案法规中积极的经验,又要以史为鉴,规避民国档案法规中的弊端。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概念界定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理论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档案立法
第一节 清代的档案立法及其影响
一、清代档案立法成果
二、清代档案立法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一、“文书”、“公文”与“文件”
二、“档案”的含义
三、“立卷”的概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的类型
一、档案立法的阶段划分
二、档案立法的效力范围区分
三、档案立法的主体分类
第四节 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的特点
一、民国档案立法的继承性
二、民国档案立法的创新性
第二章 民国时期档案法规内容及其实践——工作流程
第一节 文书处理法规及其实践
一、各有侧重的文书工作原则
二、反复修订的公文程式
三、纷繁复杂的文书处理程序
四、日益成熟的文书制度
第二节 档案管理法规及其实践
一、档案分类法:在继承与借鉴中探索
二、档案鉴定制度:理论与标准初步形成
三、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由分散到统一的渐趋发展
四、档案利用制度:走出封闭的第一步
第三章 民国时期档案法规内容及其实践——管理机制
第一节 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的法规体现
一、档案事业管理思想
二、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三、档案事业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关于档案机构的法规及其实践
一、机关档案室的依法设立及其发展
二、文献馆:近代档案馆事业的开端
三、国史馆:战乱中的艰难筹建
第三节 关于文书、档案人员的法规及其实践
一、文书、档案人员任用探析
二、文书、档案人员考绩简析
三、文书、档案人员待遇考察
四、文书、档案人员培育探究
第四章 民国时期档案法规评析
第一节 民国档案法规的发展动因
……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许同莘的《公牍学史》①也是当时文书档案史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在晚清时期曾做过张之洞的幕僚,以后长期从事文秘工作,文史水平很高,实践经验丰富。他将上古三代至明清的文书、档案及其工作制度细为考证,撰成此书,将文书史、档案史发展为一门专门学问。该书正文共分十卷,分别考述了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文书及其制度、档案及其制度,包括历代文书档案工作特点、文书风格、文书档案工作者等。书的后半部分中,讲述了文书、档案工作者的内在修养和撰文之法。最后附有《治牍须知》,专门讲述了处理文书应注意的事项,实际为作者当幕僚的心得和经验。作为文书档案史的开创性专著,其学术地位不容忽视,今天出版的一些《中国档案史》等书,从中承袭了不少观点。但是,该书以文献为主,未利用大量考古史料,或许多利用的史料出处不详。 傅振伦的《公文档案管理法》②,书中论述了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考察了国外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第六章专门研究了我国历史档案的整理历史。书末附有《档案馆通则》和有关欧洲档案史的论文,是研究国外档案学对中国档案学的影响问题的重要资料。该书博采众家之长,汇集了抗战以来中国档案学的各项成果,文义精辟,见解独到,自成风格,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集中统一管理国家全部档案的原则的确立,我国档案事业和文书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苏联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很快,中国档案事业史成为包括众多科目在内的档案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中国档案事业史的研究成果极少,除了韦庆远、程桂芬等编写的《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外,未见有其他论著。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为适应档案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了《中国档案史讲义》,该书在体例安排上基本以历史时期为划分依据,叙述了从奴隶社会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档案工作及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这一讲义可谓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开山之作,其中在第二编部分讲到了民国时期的档案工作。全书只有160页,但是,条理清晰,内容精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档案学研究的热潮重新兴起。档案学的著作大量问世,但是,中国档案史的专著不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