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顺仙,郭兆红 著  页数:255  

前言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学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尖锐的指出,当代的大学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当代的大学教育,不能造就失去灵魂的卓越。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书育人中既肩负着启智养性,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辨别大是大非能力的多重任务,又能在当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战略转变、完成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转型的进程中发挥长效的战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会思想,懂得政治,高瞻远瞩地从社会、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而努力成才,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以头立地”的创业者、创造者和创新者。同时,思想能力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学会创造和创新中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人力资源的优化须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本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它的作者虽然年轻,探索的成果也不那么成熟,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热爱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探索时代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起到积极的作用。

内容概要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学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书籍目录

理论部分浅析激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中的创新性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模式的转变德育认同危机的本质及其化解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基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个世界史的视角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反思加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思考教学内容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从金融危机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探讨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理论来源探析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思考德育生态与师生观的当代转换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丽型社会”建设论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实践部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创新机制的思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初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定位思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思考作为“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南京史迹及纪念建筑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心得——兼论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历史教育的双重影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如何讲解“和谐”概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及其问题探析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刍议——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与时俱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题网站建设的思考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分析与思考

章节摘录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阶段实现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既有重大胜利又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挫折。无论是取得的成功还是经历的挫折,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了政治、经济、思想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为继续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历史参照。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并不等于对中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即中国的客观实际有了正确的了解。建国后党的失误,无论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是政治领域的“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都是因为党的决策严重违背当时中国的客观实际,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地将阶级斗争扩大化,习惯于照搬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的旧方法和旧经验来解决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一度把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引向歧途。这就如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认识那样。开始他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后又做了补充,进一步提出: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同样的道理,讲“中国化”也要讲两句,不仅要讲联系中国的实际,还要强调正确地认识和联系中国的真实实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