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翟洪峰 页数:328
内容概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城郊村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因处在城市边缘,城郊村在经济、行政和文化上与城市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能感受城市辐射和带动提供的发展机会,又会遭受城市的利益侵夺,在这种复杂的利益格局的博弈中,城郊村走上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曲折之路。 何村是扬州市的近郊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何村的经济社会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本世纪初,它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发展成为新型的工商社区,先后创建成扬州市小康村和全面小康先行村,其现代化在扬州市邗江区各行政村中位居前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何村的现代化经历了三大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70年代-90年代、90年代以来。在第一阶段,现代化进展缓慢,何村长期停留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状态,但并非一事无成,主要成绩是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党政组织。第二阶段是何村工业化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何村工业化开始起步,80年代村办工业红红火火,90年代初村办企业趋于衰败,私有化的改制随后掀起。90年代末以来,是何村城市化显著发展的时期,第三产业取代工业成为何村组织关注的焦点,工业的地位显著下降。 在工业化过程中,何村农业变迁呈现出双重趋势,即从外延来看,从量的方面来看,何村耕地加速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甚至产值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何村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条件获得很大改善,农产品单产有了大幅提高;通过缩粮扩经,农业生产结构获得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也有了重要进展,这些说明何村农业在质量方面获得提升。何村农业上的双重趋势与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60年来何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和土地用途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是目前中国根本的土地制度,执政党声称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土地所有制与用地制度存在内在联系,它方便了国家甚至村组织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国家凭借征地权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用于国家建设、乡村建设,甚至用来建造商品房。由于地处城市郊区,何村土地非农化乃大势所趋,土地非农化对何村村组织和村民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推进了何村的现代化、城市化,造福于村民,同时,利益分配不公又严重侵夺了农民的利益。欲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限制国家权力,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官商结合,同时还要保障和强化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权利,实现后者对前者的有效制衡。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也是何村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就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而言,何村企业发展史可划分为改制前后两大阶段。在改制前,何村企业为村办集体企业,企业是何村组织的经济附属,也是村组织各项工作的重心。村组织与企业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企业的运作受制于村组织,其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村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运转是否正常、组织内部是否团结,决定村企经营管理水平,决定村企的经济效益。9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性的企业改制浪潮的席卷下,加之村企管理不善,何村企业也走上了改制之路。改制以后,村组织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者不再是上下、主从关系,而是相对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改制不彻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以及政府的放任不管,改制之后的企业日渐衰落。 经济与政治的演变,必然投射在社会结构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何村社会阶层分化经历了从政治分化到社会分层的转变。在毛泽东时代,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主要是阶级成分,而阶级成分又是历史地按照各家户生产资料占有水平和生活状况划分的,一经划定,很难改变。由于奉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政治化的各阶层之间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高压和政治歧视的退潮,阶层的政治化也日渐淡化。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推行,何村社会出现了层化的现象,各阶层在财富、权力和声望的占有上逐渐拉开差距,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分层为经济分层所取代。社会分层既调动了各阶层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日渐拉大的阶层差距,也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如同执政党之于国家的现代化的关系一样,何村的党政组织在何村的现代化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主要指村组织是现代化的动员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建国以来,除了少数极端年代,不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化,政经体制如何变革,何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未曾改变。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实际发挥的水平,取决于村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之高低,以及村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运转是否协调且有效率。建国以来,何村产生了几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村支部书记,在他们的带领下。何村党政组织产生了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80年代末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和“两票制”进乡入村,威权主义的村落政治生活多了几分民主和自治的活力。村组织的运转状况以及在它领导下的村落现代化成绩也与村级财务实力及其管理水平有着很大关系。本世纪以来,以“村财乡管”、“组财村管”等重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规范了集体收支管理的同时,也重塑了村组织和乡镇政府的关系。 “创建全面小康村”是何村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既展示何村现代化的成绩单,又可以让人们窥视村组织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此次创建活动,基本上是上面的需要,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它不是从村落,从基层自然生发出来的需要。或许它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村的发展趋势和农民的某些需求,但它基本上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村民对创建活动缺乏热情,即为佐证。在此次创建运动中,何村村组织除了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外,还能够积极寻找和利用创建活动带来的良机,游说政府同意村组织征用本村土地建造三产综合楼,为本村增加了大笔收入。这个事例说明,即使在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创建运动中,村组织与其上级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 90年代末以来,随着扬州城市化步伐加速,何村也日益卷入其中。何村的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景观的生成和蔓延,更包括组织的转型和村民的素质的现代化。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何村村组织开始公司化。何村居民身上的乡土色彩也开始退却,他们不再是传统的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以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非农产业。非农化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外交往的增加,使何村人的开放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意识、普遍主义意识等现代意识和价值观不断成长,何村人的现代化、城市化由表及里,这有助于他们加速融入城市。由于宏观环境的改变,以及微观的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变化,何村的习俗也发生了变迁,总体趋向是更加简约,更加文明,但由于有效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不足,一些旧有的习俗依然存在,甚至复苏和发展。 何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诸多型式之一,它既反映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探讨它的生成动因、发展脉络、变迁机制,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揭示它的共性和个性,对于丰富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库和理论库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翟洪峰,1975年生,江苏邳州人。199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政法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主持过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城郊农村的现代化”,先后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二十一世纪》《江苏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参与编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研究》等学术著作4部。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采撷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所用材料第一章 变迁六十年 第一节 走进何村 一、地理位置 二、村落由来 三、建制沿革 第二节 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化 一、何村的土改 二、何村的合作化 三、公社化的影响 第三节 从“四清”到“文革” 一、“四清”运动的发动和经过 二、“四清”运动的后果和影响 三、“文革”中的何村 第四节 工业化与何村的翻身 一、农机厂诞生 二、产品认证与企业上档次 三、从一到多:村办企业的增加 四、告别传统经济形态 第五节 城市化与何村发展的新面貌 一、市区“西进南下” 二、创办三产街、三产楼 三、城市化的新面貌第二章 农业的发展与没落 第一节 传统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传统 二、耕作制度 第二节 发展与进步 一、农田水利建设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 三、农业产业化的兴起 第四节 调整与没落 一、缩粮扩经 二、农业的没落第三章 农业底色的退却 第一节 土地二轮承包 一、“动测不动锹” 二、承包中的纠纷与上访 第二节 土地流转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 二、何村的土地流转 三、何村土地流转的绩效与不足 第三节 土地非农化 一、土地非农化的过程与阶段 二、土地征用政策的演变 三、土地非农化的成效第四章 改革年代的何村企业 第一节 村办企业 一、“农民工” 二、村企一体化与村企管理 三、长不大的村企 第二节 企业改制 一、背景 二、步骤 三、形式 第三节 改制之后 一、人员精简的难题 二、发放生活补贴 三、改制成效的两种说法 四、村企关系的巨变第五章 村落社会阶层的变动 第一节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几个概念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两个问题 第二节 何村阶层演变 一、成分的社会 二、工业化与村民分化 三、“专业户” 第三节 改革以来的何村社会阶层 一、八个阶层的叙述 二、一个特殊群体的分析第六章 村落社区的权力组织 第一节 村落组织结构及其运转 一、党支部的沿革 二、村委会的沿革 三、村两委的职权区别 四、与村落权力相关的选举制度 五、村民代表与村民的实际权力 第二节 村级财务的变迁 一、从村组记账到村财镇管 二、村组收入和支出第七章 “全面小康先行村”的创建运动 第一节 “全面小康村”的概念与指标体系 一、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二、扬州市“全面小康村”指标体系 第二节 行政推动的创建运动 一、从市到村:层层部署、逐级动员 二、村组织的应对之策 三、“全面小康村”的诞生第八章 日渐融入城市 第一节 日渐模糊的城乡边界 一、走在城市化的前列 二、集体组织的转型 三、居民身份的转换 第二节 人格现代化及其困境 一、现代人格之成长 二、成长中的困扰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编辑推荐
何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诸多型式之一,它既反映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探讨它的生成动因、发展脉络、变迁机制,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揭示它的共性和个性,对于丰富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库和理论库均具有重要意义。 《城郊农民的现代化:扬州市何村研究》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的发展与没落、农业底色的退却、改革年代的何村企业、村落社会阶层的变动、“全面小康先行村”的创建运动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