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

出版时间:2011-11-9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鹏  页数:164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恐怕也是最为多义和含混的词汇之一,它以其歧义丛生的复杂性不断牵动着人们反叛和辩论的神经;与此同时,这个哲学化色彩异常浓厚的术语却也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长中的核心关键词。从基本哲学内涵上说,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比较明确的,首先,它意味着在主客二元对立中主体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其次,它描述了主体所处的某种存在状态。然而一旦用在文学领域,这种哲学的清晰性却变得面目全非。人们总是习惯在不同的语境和含义上去使用这个词,却并不急于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它是哲学的,同时更是实用的。理论家与评论家刘再复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它涵盖了作家、评论家、读者、文学作品等多重含义,武断地在人物、文学系统、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新、文学的独立性等各种对象上来使用这个概念。从此以后,对文学的主体性的界定和使用就显得更为混乱和随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脉络以及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在其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审视这个习焉不察的术语,给它更严谨而合身的限定,对它进行专题性的梳理,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重新赋予它新的、更有力的界说和更充实的内涵提供基础和准备。

作者简介

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

书籍目录

绪论一、什么是“主体”?二、什么是“主体性”?三、中国当代文学与主体性问题的相遇第一章 话语的变迁与主体问题的兴起第一节 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向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思潮中“人”向主体的过渡第三节 文学的技术与主体的构造第二章 主体性:深刻的变革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主体抉择第二节 异化的主体,还是“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 再反思:文学的主体性第一节 个体主体性:黑格尔背后的康德第二节 整体主体性:康德背后的黑格尔第三节 一种模式,两次论争第四章 主体性的文学景观第一节 “小说愈来愈有可写的了!”:新主体与新世界第二节 “你不可改变我”第三节 知青主体的浪漫与失落第五章 主体性的衰落第一节 “文学家”的消失第二节 切近自我:面向个体的“写作”第三节 90年代后文学中的后政治主体第六章 主体的新空间第一节 城市的形式与主体的形式第二节 最后的能动性:主体性的道路余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两种关于“人”的文学话语结合在一起被有效地用在对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不断涌动的文学潮流的整体理解上。如此说来,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让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关于“人”的文学话语。  新时期以来,异化问题在思想界和哲学界很早就伴随着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被重新提了出来,并且作为可以与人道主义并列的一个命题参与了那场大讨论。但是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异化问题似乎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并且与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也更直接。首先,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渊源不同,马克思主义在很长时间是被定位在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的。而异化问题则不同,它本身就来自黑格尔一马克思传统,历史传统上的担子也就稍轻一些。其次,异化问题在具体使用上更为灵活,很快就脱离了哲学思想的范畴,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批判的面目被广泛使用起来,这就与文学的联系较为具体。更重要的是因为异化问题不像人道主义那样大部分只局限于对文革和极左政治的声讨,它还曾被用于对80年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如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特权、“官倒”筹的批评反思。人道主义为主题的小说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异化这个主题有鲜明的现实感,对现实主义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当代文坛也就更具有吸引力。  “异化”这个黑格尔与马克思哲学中的概念最早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1963年为了批判苏联和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而开展的对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进行大批判的时候。当时这场大批判国内矛头所向是胡风、冯雪峰、巴人、钱谷融等人所谓的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人性论倾向。《人民日报》和《红旗》两个编辑部组织发表批判文章,其中一册《批判人道主义》由周扬负责,写作组成员包括王若水、汝信、邢贲思等人,虽然最终未果,但“异化”这个概念第一次得到了认真的研究。  1963年3月26日周扬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曾经使用过这个概念并且给予了肯定,这篇讲话曾得到毛泽东的审阅、肯定和修改。①198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会议上,周扬的报告中再次提到了异化问题。周扬此举更使得这个概念深入人心。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