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驰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路径、方法及理论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马驰,1955年12月生,上海市人。先后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20世纪后期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及文化理论研究。独立完成的主要专著有:《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漓江出版社,2001),《理论、文化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
书籍目录
探询和研究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写在《国外文化理论研究丛书》付梓之际引言上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路径、方法及理论资源第一章 值得关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第一节 丰厚的理论资源第二节 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第三节 全球化的理论视野第二章 批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一节 技术理性批判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第三节 大众文化批判第四节 科学主义批判下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第三章 对文论基本问题的影响第一节 艺术中的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第三节 对当下理论问题的思考第四章 对文艺思潮的影响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及其现代性问题第三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第五章 文论视野的拓展第一节 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第二节 关注大众文化第三节 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为了进一步说明市民社会本身的分裂,马克思一方面转向政治经济学和政治批判,一方面则继续自己的哲学批判。他进一步从《精神现象学》中发掘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指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只是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把劳动的主体理解为自我意识,只承认抽象的精神劳动,结果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忽略了其消极方面,即混淆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由此,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开始,经过市民社会而达到对现实的人及其劳动的理解,从而为现实的历史运动、为说明人的本质与现状、为理解社会的分裂于同一,找到了现实的基础,同时揭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幸福的现实途径和根本动力。当青年马克思还服膺于青年黑格尔派时,他对经济生活的研究兴趣并不是很大;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促使马克思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发展的秘密。他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但同时指出,由于古典经济学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处境,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的非人化的后果,结果他们把私有制当成给定的前提接受下来。这样,国民经济学实际上成了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坚持的是根本超越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他不是把市民社会及其分类当成永恒的“自然规律”,而恰恰要探索这一分裂与对立的根源,从而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本身揭示出这一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编辑推荐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国外文化理论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