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传海  页数:31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我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国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所不同,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则不甚明了。随后,我开始多视角地追问这个问题,由于受当时“文化热”的影响,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维度方面,先后发表了《李大钊对国民性的反思》、《历史制约论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道德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等论文,逐步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我在参与《与时俱进解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能力论》等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在此基础上,2005年我有幸进入天津师范大学求学,很快就把研究方向锁定在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上,之后,主持完成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课题《文化基因与中国社会走向研究》获得了河南财经学院重点资助,完成了此书稿的初步写作,赢得了一些专家的好评。

内容概要

  《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象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文化基因说如果能够成立,肯定是指其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方面发挥了稳定作用。文化基因强调了组织社会关系的特定方式,体现了特定民族发展过程中反复运用的思维原则、价值尺度和心理习惯。它生成了关于价值判断的快捷通道,避免了思维活动对相关信息的识别过程,成为人们精神生产中的有效工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的贡献就在于探索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在规定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作者简介

  赵传海,1964年2月生,河南省商城县人。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史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财经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主编河南省高校统编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学术专著《当代中国教育分析》等12部,发表学术论文《关于道德自身的几个关系》等93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7项。

书籍目录

自序引言历史投影的基本问题一、解读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新视角二、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概况三、文化基因轨制社会变迁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 文化基因的社会功能一、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一般特征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辨析三、文化基因的含义与传承特性四、文化基因的社会功能第二章 国民性改造与文化回归一、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二、国民性改造的历程三、国民性改造与文化基因的复活四、国民价值偏好与社会变迁的路径依赖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一、中西文化关于社会组织的思维分野二、中国固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三、社会主义文化基因被激活后的社会轨制作用四、中华文化基因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读五、中华文化基因对中国共产党的塑造第四章 承继遗产与中国民主革命转轨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二、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方针的确立三、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革命中的表现与作用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模式第五章 改造文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从思想改造到文化革命的震荡二、中华文化基因在新中国屡次浮现三、中华文化基因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轨制四、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第六章 弘扬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中国传统的强劲张扬二、中国传统张扬的社会原因三、传统张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校正四、激活和培育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第七章 从民族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社会主义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变奏二、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三、社会主义从民族到世界的两个发展阶段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挺立世界社会主义结语 护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一、反思毛泽东的一个重要主张二、梳理与整合中华文化基因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其一,外在性。生物基因遗传通常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体内延续,而文化基因传承则往往是体外影响,即社会文化环境或称之为文化场作用于后生的文化主体,使文化特征在代与代之间得以保留。  其二,多维性。生物基因只能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具有一维性,而文化基因传承则并不如此简单。一种文化基因可以在多人身上发生作用和体现,多种文化基因也可以同时在一人身上发生作用和体现。生物基因的复制必须通过生物体的遗传关系(如父母与子女)来进行,而文化基因的“传播可以在不同地区、民族和社会中的毫无干系的任何人之间进行,而且均会是如生物基因一样的丰盛繁衍(fecundity)和忠实地自我复制”①。  其三,互动性。对于后辈而言,他们只能从父母那里被动地接受生物基因,但他们却能够被动或主动地接受文化基因,施者与受者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在文化意义上,施主与寄主都是有“文化”的人,施主总是期望寄主接受自己的观念、主张,而寄主却有接受和拒绝的选择权,从而产生互动性,这与生物基因复制的过程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四,变异性。生物基因复制具有较高的保真度,生物有机体在遗传时导致进化的变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不明显的,基本上只是在复制自身,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相当精确的;而文化有机体则表现为一个比较快速的历史进化过程,它在历史上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在现今的历史上,文化更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文化基因在传承过程中的复制,往往是不完整的,加之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变异比较明显。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象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文化基因说如果能够成立,肯定是指其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方面发挥了稳定作用。文化基因强调了组织社会关系的特定方式,体现了特定民族发展过程中反复运用的思维原则、价值尺度和心理习惯。它生成了关于价值判断的快捷通道,避免了思维活动对相关信息的识别过程,成为人们精神生产中的有效工具。本书的贡献就在于探索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在规定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金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