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善武 页数:336
内容概要
《传统宫调与乐学规律研究》由作者1999-2004年间于《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的产生全国影响的12篇论文组成。这12篇按照“同场三宫”研究,著音研究,调式辨别问题和黎英海的民族调式研究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三篇构成一个小的系列,四个单元构成一个总的系列。全书就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与乐学规律方面的一些重大理论加以展开,在充分论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指明了音乐学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
书籍目录
代序关于“同均三宫”的论证问题引言:对“同均三宫”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一、史学依据考证二、乐学逻辑求证三、乐调实际查证我对“同均三宫”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前沿课题研讨会上的发言解决“同均三宫”问题 推动我国音乐学术的创新发展苦音研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课题一、《梁秋燕》记谱引发的一场“持久战”二、围绕苦音宫调问题的“三军对垒”与纷纭众说(一)苦音宫调的变体调式说(二)苦音宫调的清商音阶说(三)苦音宫调的综合调式说三、苦音问题牵动中国音乐的根根神经(一)传统音乐实践所提出的一个尖锐的理论问题(二)苦音存在的普遍性——中国音乐中的苦音现象(三)现实的苦音与历史乐调难题之间的纠结(四)苦音问题涉及一系列基本理论,触及中国音乐的本质四、加强系统研究合理解决苦音课题(一)正确的宏观指导(二)多角度、多因素的综合思维(三)形态规律的微观分析黄翔鹏先生的苦音观一、立足于传统音乐全局的宏观视角二、致力于苦音si的音级本质问题三、独特的清商——八声音阶省略说(一)清商——八声音阶省略说(二)相关理论问题(三)乐例分析判断西北苦音与音乐文化交流一、从苦音形成的外来说、融合说谈起二、从对历史真实的把握看苦音形成问题(一)关于隋唐燕乐(二)关于西凉乐(三)关于龟兹乐三、从音乐文化交流的规律性看苦音形成问题(一)概念的区分与明确(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造(三)民族音乐体系的稳定性二、调式辨别的二元论三、三种音阶说的立论依据四、其他几个具体问题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一、史学依据考证 从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寻觅三种七声音阶的踪迹,特别是从历代音乐文献中查考有关记载,是论证“同均三宫''理论能否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均三宫“是黄先生对三种七声音阶理论的体系化的概括,而三种七声音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名实、真伪,则直接关系到这个体系的存亡。从三种七声音阶的不同状况看,古音阶在文献中记述最详,似乎最无异议;新音阶虽无明确记载,但在现存实践中的应用最为明显;清商音阶则无论在历史记载或现实应用方面都最有争议。因此,”同均三宫“的首要问题是要证明清商音阶的历史存在。 黄先生意识到清商音阶的情况”复杂“,曾专门阐述过清商音阶的历史,将清商音阶的形成发展划作三个阶段,分别以史料文献为证。 黄先生首先把[晋]荀勖笛上的”清角之调“看作清商音阶形成第一阶段的标志。他说:荀勖将其笛”称为'三宫二十一变',证明他已经意识到清角之调在实质上已属另一种音阶。因为黄钟均的七律只有在每种都有三种音阶的实质变化情况下才可能得出二十一变。“由此肯定荀勖所说”三宫“即为三种七声音阶。对于”清角之调“的实质,冯洁轩先生1995年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他认为”荀勖笛以角为宫,本来就称不上是清角之调。“”按说下徵调既是以正声调之下徵为宫所构成,则清角之调理应是以正声调之清角为宫所构成的调了。“经过考证,最后得出了与黄先生三种音阶说截然不同的结论:“在传统笛上,笛上三调只能是在一只笛上吹出的,不同调高(不同宫音位置)的三个调。”②如果我们从荀勖笛因本身的特殊性后来并没有流传开,以及荀勖笛创制前早就应用笛上三调的现实情况看,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冯洁轩先生的结论更为可信。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