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云特 页数:4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救荒史》内容包括历代灾荒史寅之分析、灾荒之实况、灾情总述、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季、两宋金元、明清、民国、灾荒发展之趋势与特征、灾荒之成因、灾荒发生之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之意义与作用、气候变迁之关系、地理环境之关系、造成灾荒之社会因素……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代灾荒史寅之分析第一章 灾荒之实况第一节 灾情总述第一项 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第二项 两周秦汉第三项 魏晋南北朝第四项 隋唐五季第五项 两宋金元第六项 明清第七项 民国第二节 灾荒发展之趋势与特征第二章 灾荒之成因第一节 灾荒发生之自然条件第一项 自然条件之意义与作用第二项 气候变迁之关系第三项 地理环境之关系第二节 造成灾荒之社会因素第一项 社会因素与自然条件之比重第二项 苛政与灾荒第三项 战争与灾荒第四项 技术落后与灾荒第三章 灾荒之实际影响第一节 灾荒促成之社会变乱第一项 人口之流移与死亡第二项 农民之暴动第三项 异族之侵入第二节 灾荒招致之经济衰落第一项 劳动力激减与土地废弃第二项 国民经济之破败第二编 历代救荒思想之发展第一章 天命主义之禳弭论第二章 消极之救济论第一节 临灾治标之议第一项 赈济议第二项 调粟议……第三章 积极之预防论第三编 历代救荒政策之实施第一章 巫术之救荒第二章 历代消极之救荒政策第三章 历代积极之救荒政策附录
章节摘录
他如运河之为患,似亦多由于地理环境之条件使然。运河以汶水为上源,至江淮间之一段曰里运河,地势西高而东下,西部由北而南,大湖累累,亘三百余里,汪洋浩瀚,皆穿运堤而束泄。其上流北岭、尾闾以东之水,千溪万润,皆汇于高邮、宝应、邵伯诸湖,而洪泽湖之水又归之。故里运河西堤以外,储水过多;其中流漕堤一段,西堤低于湖,东堤高于地;其下流则各海口离漕堤俱三四百里而遥,纡回曲折,不能直达。而下河七邑四高中洼,地形如釜,水由釜边而出,釜底田庐,宛在水中,偶一汜滥,为祸自非浅鲜。 至若长江为灾,亦有其地理之条件。按扬子江源出西藏北部,江流经重庆以下,滩峡极多,水势湍急,危险异常。自西陵峡以下,地渐平坦,水势稍缓。由宜昌南行经北岸之虎牙南岸之荆门两山,水势为之一束。自江源至武汉计二千六百余英里,其自叙州至宜昌问之坡度平均,每哩计一呎;而宜昌至武汉问之坡度平均,每哩则仅三吋。此因地势西高东下,自汉口至海相距约六百七十余英里间,其坡度平均,每英里亦仅三英寸;而芜湖至吴淞一段间坡度最小,当低水位时,每英里仅半英寸。自出蜀峡下荆门挟其多量之河泥奔腾而下,凡遇江宽流缓之处,沈淀而成洲屿。旱则妨碍交通,潦则壅塞水路,洪水受阻,则水面增高。若降雨过巨,两岸支流湖泊之水,又复同时奔注入江,宣泄不及,则惟有出于横决漫溢之一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