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怀军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学界自近代以来开始广泛地汲取异域的思想资源,并自觉地对这一资源进行不同角度的整合和对比,以透视不同的理论实质和方法论途径。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便是其中较早进人中国学界的视野并持续产生影响的一位。 这位出生在普鲁士牧师家庭的思想先行者,当年在波恩大学放弃了神学而转入莱比锡大学,后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尼采在广泛的涉猎中能够见出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的内在问题和逻辑,这是思想大师不同于从事单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之处。正如他的第一部论著《悲剧的诞生》,就是对古希腊艺术表征的思想扫描。他在分析中十分有洞见地指出,所谓“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非理性激情,才是希腊悲剧乃至其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分析与结论在整个20世纪不断地被各国学者引用并得到深入讨论。在他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谱系学》、《瓦格纳事件》、《人性,太人性》、《偶像的黄昏》以及《反基督》、《瞧,这个人》等,实际上是对宗教、道德、文化、哲学和科学提出了观察、认识的角度,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仅在哲学层面,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试图对社会现存价值观的本质作出自己的解释。
内容概要
集中清理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思想的具体史实与源流,并探讨这一文学史与思想史事件的基本规律。借鉴尼采思想资源已成了中国文学界进入现代性思考的重要一环。中国现代作家热心解读尼采学说,翻译尼采著作,模仿尼采式书写,在接受尼采的目的与动机、策略与方式方面又昭示出他们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感时忧国意识与“拿来主义”精神。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二、本课题研究现状与本书的创新三、相关问题说明上编第一章 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与尼采第一节 概述一、创造社与尼采二、文学研究会与尼采三、其他作家与尼采第二节 鲁迅——“中国的尼采”一、鲁迅的尼采情结二、鲁迅的尼采阐释三、鲁迅的尼采书写第三节 郭沫若、郁达夫——尼采的歌者一、郭沫若:向“匪徒”尼采三呼“万岁”二、郁达夫:替“薄命尼采”写“小说”第四节 茅盾、冰心——尼采的“刺”客一、茅盾:尼采的批判性阐释者二、冰心:尼采的反讽式书写人第二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作家与尼采第一节 概述一、语丝社、狂飙社与尼采二、其他作家与尼采第二节 林语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模仿者一、林语堂的尼采情结二、林语堂的尼采书写第三节 高长虹——“中国的查拉图斯屈拉这样说的创作者”一、高长虹的尼采情结二、高长虹的尼采书写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与尼采第一节 概述一、战国策派与尼采二、其他作家与尼采第二节 陈铨——尼采思想的宣传员一、陈铨的尼采阐释二、陈铨的尼采书写下编第四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目的第一节 思想启蒙的助推器一、鲁迅借助尼采学说进行思想启蒙二、五四作家借助尼采学说推动思想启蒙三、战国策派借助尼采学说推动思想启蒙第二节 文学转型的动力线一、鲁迅借助尼采思想提倡新“诗”论二、五四作家借重尼采思想推动“新文学”之思三、战国策派借助尼采思想再提“新文学”主张第五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效果第一节 思想启蒙层面的双刃剑效应一、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积极影响二、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消极影响第二节 文学转型层面的双刃剑效应一、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文学转型的积极影响二、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文学转型的消极影响第六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策略第一节 功利化策略一、功利化策略的含义二、功利化策略的表现之一:偏执三、功利化策略的表现之二:盲视第二节 本土化策略一、言说对象的“中国化”二、言说方式的“中国化”结语附录附录一:1949年以前尼采著作中译索引附录二:1949年以前国外尼采研究成果中译索引附录三:1949年以前国内学者研究尼采资料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创造社的宗旨是要“奋发兴起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与天下之无名作家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①。 创造社的缔造者是一群留日学生。他们居留日本的时间集中在大正时代(1912-1925)。此时日本知识界仍然流行“尼采热潮”,他们也得以通过日本知识界接触并接受尼采思想。总体来说,他们接受尼采思想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是取道日本知识界。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尼采思想的国家,创造社的缔造者们置身其间,自然是近水楼台,先本土作家一步而“结识”尼采。当时日本知识界对尼采的认识是怎样的呢?按照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说法,大正时期的日本知识青年已完成由“政治青年”向“文学青年”的转型,极力强调“抛弃参与政治的意识的自我或感情”,致力于摆脱政治和国家对“自我”的制约,与之相应,他们把德国的尼采解读成了“个人主义的文明批评家”与“自由主义的本能主义者”。②换言之,当时日本“文学青年”眼中的尼采形象,成了他们反抗国家意识与传统道德的个人主义、唯美主义诉求的折射。创造社的缔造者们接受了“文明批评家”与“本能主义者”式尼采形象,也等于接受了日本知识青年逃避现实、张扬自我、崇尚天才、要求满足本能的情绪与愿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