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贺丽萍 主编 页数:167
内容概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深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实验教学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实验中心的建立,对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写一套符合现代化医学教育需要的实验教材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 医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以及病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三门课程都为形态学科,主要从细胞、组织与器官水平揭示人体的显微结构与病理变化的关系,通过该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组织的正常以及病理形态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深课堂内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该三门课程在内容、实验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联系密切,为此我们组织相关课程的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并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本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应于现代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特点的《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 该教材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全书共11章,文字约12万字,彩图162幅。本书特别强调了先进性与实用性。先进性体现在将目前新的实验技术《显微形态互动系统》编入教材,其中包括了由我校教师与设备研发单位共同设计开发的实验考试系统,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创造了平台。本书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开展,对一些专有医学名词进行英语标注,而且设计了中英文索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收集了大量彩图,由于图片来自于本实验中心的教学切片,并且图中有标注与说明,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对每一节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过程中观察的每一种标本都有详细的描述。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设计了病例分析。该教材文字精练,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图片精致清晰,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与病理变化过程。 本书适用于高等医学院校师生以及临床从事病理工作的医务人员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附实验室规则第二章 实验设备操作方法简述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第二节 显微形态互动系统的构造与使用第三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第一节 有丝分裂 第二节 减数分裂第四章 细胞膜及细胞骨架 第一节 细胞凝集反应 第二节 细胞骨架的观察第五章 细胞核及染色体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核仁组织区银染技术 第二节 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G显带法及G带带型分析第六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第二节 结缔组织 第三节 血液 第四节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第五节 肌组织 第六节 神经组织第七章 器官与系统 第一节 眼与耳 第二节 循环系统 第三节 皮肤 第四节 免疫系统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 第六节 消化管 第七节 消化腺 第八节 呼吸系统 第九节 泌尿系统 第十节 男性生殖系统 第十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第八章 胚胎发生 第一节 胚胎发生总论 第二节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 第三节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第四节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第九章 疾病总论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节 炎症 第四节 肿瘤第十章 器官与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第六节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八节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 第二节 寄生虫病附录 中英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三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第一节 有丝分裂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特点。2.掌握根尖标本的制作。 二、实验用品1.材料:洋葱根尖切片标本、洋葱根尖。2.器材:酒精灯、擦镜纸、吸水纸、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火柴。3.药品:1%甲苯胺蓝溶液,lN盐酸,盐酸一醋酸地衣红染液。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将已制备好的洋葱根尖切片标本先置于低倍镜下找到染色较深的部位,此即为根部的生长区。这里的细胞较小,排列整齐,近似正方形。其中除间期外,很多细胞处于分裂期。换高倍镜找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1.间期(interphase): 此期最重要的变化是DNA的复制。在光镜下可见有明显的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由于染色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细胞核的颜色比细胞质深。核内常可见1-3个染色很深的核仁。 2.前期(prophase): 细胞核膨大,染色体呈丝状盘旋在整个核内。到前期将结束时核膜、核仁消失(图3—1,图3—2)。3.中期(metaphase):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纺锤体中央的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赤道板,此时染色体形态最典型。仔细调节细调节器,可见由许多纺锤丝组成的纺锤体(图3—3,图3—4,图3—5,图3—6)。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