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敬良斌  页数:2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作者从追溯陶行知的人生道路开始,探索了他矢志投身教育、终身痴心不改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探索了他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批评与继承,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扬弃和取舍,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体系,实现了超越前人的艰苦历程;从陶行知德育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探索了陶行知德育思想蕴含的精微奥义和在育人育才中体现的民族性、社会性和先进性;从陶行知诗歌和德育思想的完美融合中,探索了陶行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教育的生动性、大众性、战斗性。作者行文,以陶行知德育思想为经,以陶行知德育实践为纬,理论与事实相映照,思辨性与写实性相融合,交织阐发作者对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的体会与收获,有一定深度,也比较系统、全面,且行文生动,颇具可读性。

书籍目录

导语第一章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一、投身教育报效祖国二、倾力拓荒实践理想1.推陈出新 着力推行教育改革2.倾情天下 努力推行平民教育3.关注乡村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4.关注科技 倡导“科技下嫁”运动5.生命不息 办学育才不止第二章 陶行知德育思想概述一、道德为本德育的首要地位二、培育真人德育的最终目标三、实施“四化” 德育的途径方法1.道德教育生活化2.道德教育社会化3.道德教育师生互学化4.道德教育美育化第三章 陶行知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1.从修齐治平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2.从“修道以仁”到“教人做人”3.从修身八法到育才四论二、对西方德育思想的引进和超越1.西方德育思想流派简介2.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简介3.杜成的德育思想4.陶行知与杜威德育思想之分析5.陶行知德育思想对杜威之超越第四章 陶行知德育思想内涵一、以“爱满天下”的情怀贯穿德育思想之始终1.爱国主义之爱2.爱民思想之爱3.爱生爱才济难解困之爱二、以建筑人格长城为德育思想的重要根本1.建筑人格长城 培养良好的公德2.建筑人格长城 培养高尚的私德三、以三大理论为德育思想的重要关键1.“生活即教育”的德育理论2.“社会即学校”的德育理论3.“教学做合一”的德育理论4.三大德育理论的特点和实质四、以师德教育为德育思想的重要环节1.建筑良好师德的重要性2.陶行知师德教育的内涵3.陶行知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第五章 陶行知诗歌与德育一、从远古走来的诗歌教育二、陶行知诗歌与德育1.深入浅出的明快旋律——大众的诗2.浓墨重彩的大爱笔触——爱的教育3.谆谆教诲的工笔细描——活的教育4.重在写意的泼墨挥毫——民主教育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当时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前线战事吃紧硝烟弥漫,后方国力衰微民不聊生。在这种非常时期,坚持创办育才学校,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培育人才,储备人才,充分显示出陶行知作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情志深邃的厚重品格。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又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育才学校的旧址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后人仰慕陶行知的追思之地。  重庆社会大学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陶行知虽择善固执以教育为终身事业,但绝非坐守书斋不问政治,他所有的教育实践都与民族、民权、民生息息相关,他一直秉持爱满天下的情怀,关注国事参政议政。他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时期曾担任救国会的“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26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曾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震动国内外的《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又作为共产党的亲密盟友,积极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他清楚地认识到“民主的洪流,浪头已经到来,没有力量可以抵抗它。因此学习民主,帮助创造民主的新中国,已成为生活教育的新的历史任务。”为此,他不遗余力地积极开展“民主教育运动”。此时陶行知已年届55岁,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尾声。然而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为广大民众期盼的和平与民主奋斗到底。  开展民主教育运动之初,陶行知先是在重庆办了一所夜校,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每周六晚上安排一次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民主主义”,故大家称之以“民主讲座”。“民主讲座”效果极好,吸引的听众越来越多,小小夜校已经不能适应民众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教育运动,陶行知决心筹备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社会大学筹备非常顺利,青年学子闻讯后纷纷前来报名。陶行知简化了招生手续,只要用中文写一篇文章,或用英文写一篇自我简历,便可正式录取,学生人数很快达到了500余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