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晓珊,刘焱 著 页数:260
前言
本书的写作灵感来源于近年来承担的一门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承担这门课程对笔者来说是人生的一次挑战。因为它要求授课人对于从怀孕、分娩一直到老年期整个人生跨度的内容所遇到的发展主题、生理发展特点、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各阶段发展的社会环境特点都要有所涉猎。在编写课程讲义的过程中,美国查尔斯·扎斯特罗等人和乔斯·B.阿什福德等人编写的两本书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但这两本书从案例到内容的编写都充满了美国的文化特色,又远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于是就特别希望能在我们自己的实践基础之上,结合我们社会的文化、结构特色,编写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书。 区别于传统教材,我们不希望把这本书变为一个资料集,阿什福德编写的书用的是生理-心理-社会框架,扎斯特罗的书用的是系统论的视角。作为一部本土的书,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梳理人的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呢?我们有幸遇到了毕生发展理论,并为之深深吸引,毕生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在看待人的一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再视人只是一个客观的有机体,遵循某种不变的规律前进,它更多的是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多维度、多取向潜能展开的过程,它对于人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眼光,这非常符合我们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选定了理论基础,其余要做的工作就是动手编写,这项工作艰巨而又烦琐,大量的文献需要阅读、思考、删选、编排。
内容概要
《毕生发展与社会工作:人类行为的视角》从人类行为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人生每一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并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为社会工作者及其他助人者理解人类行为,解决人类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作者简介
黄晓珊(1973- ),山东省滕州人,历史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等。先后在国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承担省市级项目6项。积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服务于青少年领域、学校领域。 刘焱,山东泰安人,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专业研究生,现任徐州空军学院社会科学部政治工作教研室教员,从事教学工作14年。完成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若干理论观点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 怀孕、分娩、新生儿第一节 怀孕第二节 分娩第三节 新生儿第三章 婴幼儿期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的特点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第三节 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社会维度第四章 儿童期(学龄前期)第一节 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第二节 学龄前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 学龄前期异常行为第四节 儿童时期发展的社会维度第五章 儿童期(学龄期)第一节 学龄期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第二节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第三节 学龄期儿童异常行为第四节 学龄期儿童发展的社会维度第六章 青少年时期第一节 青少年发展的生理维度第二节 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维度第三节 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维度第七章 成年早期第一节 成年早期的生物、生理维度第二节 成年早期的心理维度第三节 成人早期心理问题w第三节 成年早期的社会维度第八章 成年中期第一节 成年期的生理成长及发展第二节 成年期的心理成长及发展第三节 成年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维度第九章 老年期第一节 老年期的生理特点及发展第二节 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第三节 老年期成长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因素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所促成。这种幼年的性欲如果受到压抑,在男孩心理上就形成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在女孩心理上就形成了恋父情结(勒克特拉情结)。在解决了这两种情结之后,儿童就会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他们的超我也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各种人格特征。 (3)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层次。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它寻找兴奋或紧张的释放,遵循快乐的原则。超我代表个体努力追求理想对自身的约束。自我的功能则是根据现实情况和超我的需要来表述和满足本我的愿望。 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个体行为背后动机的力量和力量之间的冲突。既渴望表达又怕受到来自超我力量的伤害并遭受痛苦,构成了自我行为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个体行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驱力的来源不同,驱力的表现方式不同,如果冲突太多,人们就会把过多的能量从本能的满足转移到焦虑的防卫。 (4)焦虑和防御 精神分析的另一个贡献是对焦虑和防卫机制的描述。精神分析认为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感。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情感和愿望,例如依恋、反抗,如果因此受到惩罚或者有失去他们的危险,儿童就会把它们与焦虑相关联,认为只要表达这些情感或愿望,就会受到惩罚或遭受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了防御。例如否认、压抑、升华,最初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但慢慢这些行为就变成了自动化的,成功的防卫的代价就是失去了个人一部分内心生活,避免他自己想象中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情境。而潜意识的分析就是要把这些被压抑的愿望释放处理,并认识到个人如何运用防卫的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