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静娴  页数:261  

内容概要

  《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研究》从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关系上对20世纪前半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研究,并且从文化变迁、现代化追求、现代性判断、传统理想向现代转化等方面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进而重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评价,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一些问题。全书主要有四部分的内容:第一章
对乌托邦和现代性的概念作了重新阐释和界定,指出现代性与乌托邦的张力关系是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一个深层命题。第二章
和第三章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化前提、生长机制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现代性与乌托邦是如何交织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第四章
分析了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贯通和超越,并且研究了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提出的问题及其现代解答。

作者简介

  杨静娴,女,汉族,河南南阳人。2009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政治。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概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综述
  (二)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乌托邦与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一)乌托邦的分类
  (二)乌托邦与现代性关系探视
  (三)现代性和乌托邦何以成为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张力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前提
 一、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及其在近代的嬗变
  (一)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二)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和传统理想的嬗变
 二、早期国民党人对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传播
  (一)孙中山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传播
  (二)朱执信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传播
  (三)廖仲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传播
 三、20世纪初汉语词汇“爆炸”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一)汉语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
  (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长机制
 一、中国传统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
  (一)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
  (二)毛泽东对传统辩证思想的批判继承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及对错误倾向的批判
  (一)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教条主义的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三、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内容
  (二)中国社会性质判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贯通和问题的现代解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无政府主义以简单的方式认同共产主义的目标,把理想与现实直接相对照,主张采取简单的方式反对现实,否定任何权威。中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大量流民往往成为这种思潮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最初有一种亲缘关系(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不少人由无政府主义的信徒转化而来)。但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二者的分歧就越来越明显了。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说:“在1920年代,无政府主义者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要求在无产阶级或作为其代表的共产党的历史上建立一个中心,马克思主义重新建立了一个它在理论上反对的权力机构。在我看来,这种要求消解权力中心的呼声并不是一定要放弃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提醒马克思主义者不要忘记他们的革命前提。毫无疑问,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当前一个关键的、迫切的问题,非无产阶级要求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这一形式外的其他各种压迫形式——人们立刻会想到官僚主义集团的压迫、性别的压迫、种族的压迫、民族的压迫等形式,单纯地注意阶级和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全部或部分地忽视这些压迫形式……无政府主义以令人惊异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把资本主义看做现代史的中心)产生了一种‘消解’作用,因而使我们能在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新的方式思考社会主义,这也是当前对资本主义的最彻底的批评。”①他还说:“无政府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最初就是因为它为不能或不愿应付复杂的西方民主的革命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答案。”

编辑推荐

《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研究》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研究用的参考书,有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