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政管理思想新论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宜春  页数:315  

内容概要

  《传统行政管理思想新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是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是对中国历代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行为的依据进行的历史性、系统性思考。关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四川大学著名史学家蒙文通也说要“通观达识,明其流变”。而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谈到文学演化的规律时说得更清楚:“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中国自古注重史学研究。关于典章制度、行政制度的记载很多,也很系统,如《史记》中的“书”和后来各朝正史中的“志”“录”。

作者简介

  李宜春,山东聊城人。现任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学士、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与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  曾任中共青岛市城阳区委党校副校长,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政府副区长,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处长、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化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旅游局副局长。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与管理,历史与文化。  主要科研成果: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30多篇论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转载多篇。主持、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研究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行政管理的阳儒阴法总体指导思想第一节 儒学原始宗旨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概述二、《春秋》经传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二节 阳儒阴法总体指导思想一、荀子与韩非子二、汉初黄老管理思想三、叔孙通与公孙弘四、汉武帝与汉宣帝五、诸葛亮与曹操六、道统与治统之争第二章 故事家法总体指导思想第一节 汉代故事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故事与档案二、故事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故事与政争第二节 祖宗家法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两宋对于祖宗家法的重视与强调二、祖宗家法——家国同构的体现三、宋代“祖宗之法”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核心原则的利弊分析四、慈禧与祖宗家法第三章 行政改革思想第一节 齐管仲变法一、齐国变法主要特征二、管仲改革成功原因第二节 商鞅变法一、变法主要内容二、变法主要评价第三节 王莽改制一、改制主要内容二、改制主要评价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一、变法主要内容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三、变法历史评价第五节 张居正改革一、改革主要内容二、张居正个人遭清算的原因分析第六节 晚清洋务运动一、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斗争二、清最高权力者对新政的冷漠与清朝灭亡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比较第七节 改革者的可敬——以谭嗣同为例第八节 因循守旧是古代行政管理领域的一条基本规则一、曹振镛式做官二、龚自珍的反抗第九节 古代行政改革最成熟的理论——常州庄氏《公羊学》第四章 行政管理中的权力制衡思想第一节 相权中的牵制思想一、三公与丞相二、唐宋的内相——翰林学士三、宋代的副相——参知政事第二节 地方监察体制及其导致的行政区划体制的变更一、汉代刺史制二、唐朝的道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都团练使、节度使制三、宋朝的路制四、元朝的行省制五、明朝的道制、总督与巡抚制六、清省级地方长官的互相牵制第三节 中央层面的监察体制一、唐御史台与宋台谏制度二、明代言官制度三、清代言官制度.第四节 正副(左右)制衡一、县令、县丞与县尉二、刺史与典签,刺史与别驾,知州与通判,知府与同知、通判三、尚书与侍郎第五节 行政区划中的制衡原则一、郡县制与分封制二、关于封建与郡县之争三、“山川形便”与“形格势禁”的行政区划原则第六节 文学派、吏治派官员之间的制衡一、西汉时期两类官员的斗争二、唐朝时期两类官员的斗争三、清朝时期两类官员的制衡第七节 文武相制一、历代崇文政策二、宋朝以文压武政策第五章 行政管理中有关宰辅的思想第一节 君主独裁与君臣共治第二节 西汉内朝制度一、汉初丞相威势之盛二、西汉内朝设置的思想来源——周公辅成王三、西汉宰辅情况第三节 东汉宰辅制度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宰辅制度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辅体制概况二、这一时期三省宰辅作用之流变第五节 唐代宰辅制度第六节 宋代宰辅制度一、宋代宰辅基本情况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理念下的相权强弱问题分析第七节 明朝宰辅制度一、朱元璋废明初的丞相制二、明宰相制度——内阁制度第八节 清朝宰辅制度一、清朝没有典型意义上的宰辅体制二、皇帝专制主义极端化与宰辅制第九节 顾命制、辅政制、宰辅制之间的关系一、顾命制、辅政制、宰辅制之间大致关系二、三者关系的实例分析第十节 中国宰辅制度的特点与基本精神一、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的特点二、中国古代宰辅制度与网络化组织理论第十一节 宰辅制与现代中央决策(统筹)支持体制一、中外几种中央决策(统筹)支持体系概况二、中央决策(统筹)支持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三、中央决策(统筹)支持体系的启示第六章 经济行政管理思想与义利论第一节 中国正统的经济行政管理思想一、《管子》《商君书》与“利出一孔”二、汉武帝经济行政思想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思想中的义利论一、诸子的义利观二、西汉董仲舒、司马迁的义利观三、王安石变法引起的义利观争论四、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义利观五、王守仁心学派、泰州学派的义利观六、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义利观七、黄宗羲等浙东学派的义利观八、李鸿章洋务派的义利观九、清后期启蒙思想家的义利观、变革观第七章 民族行政管理思想第一节 从孔子评价管子看儒家的民族观第二节 汉儒的民族行政管理思想一、不与约誓,不就攻伐——“内诸夏而外夷狄”二、视夷狄入侵为国仇奇耻——“守在四夷”三、以是否遵循礼义为区别夷夏的重要标准——“许夷狄不一而足”四、苟有功德则宗之——“以齐桓为伯首”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行政管理思想一、胡人内迁与暴虐二、冉闵极端的排胡政策三、民族和解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节 唐朝的民族行政管理思想第五节 契丹与北宋难得的和平共处一、宋辽“澶渊之盟”二、双方的共存与交流第六节 元朝的民族行政管理思想第七节 清朝的民族行政管理思想一、不修长城与满蒙联姻二、扶持黄教与避暑山庄第八章 文化行政管理思想第一节 《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的愚民弱民思想与秦汉文化行政管理思想一、《管子》的愚民弱民思想二、《商君书》的愚民弱民思想三、《韩非子》的愚民弱民思想四、秦汉文化行政管理思想第二节 宋代较为开明的文化行政管理思想一、左右天子为大忠二、道统独立于治统,高于治统第三节 王安石与张居正文化专制主义思想一、王安石文化专制主义思想二、张居正文化专制主义思想第四节 清朝文化行政管理思想一、君主极端专制主义背景下的文化管理思想二、从清朝学政制度看清朝文化管理思想三、从雍正打击科甲朋党看清朝文化管理思想四、从文字狱看清朝文化管理思想五、文化高压政策下的乾嘉学派及其现代意义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他看来,“识”既包括道德修养,也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总的洞察能力。“志局”是对具体某个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识”与“志局”“功名”是有区别的,而以“视”为至高。曹操在《求贤令》中说“唯才是举”,在《举士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他在《论吏士行能令》中又说,“治平尚德行,有事举功能”。可见,他明确地把德行和功能相对立,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才是人生追求的极致,因为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仅空名而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自我。  但是,同样反对浮华的卢毓,在才性关系问题上,却与曹操的观点不同。他论人和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当“浮华”人士李丰问他时,他有理有据地说:“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  在卢毓看来,“善”和“性行”是同义的,是高于“才”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远比所谓的能力更重要,并且二者是不可分离而言的。  而反对浮华的傅嘏、钟会等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论及“才性”的。傅嘏主“才性同”,钟会主“才性合”。两位身为当时在事功方面颇右成就和对事功成就充满信心的人物,他们认为,事功成就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见识高低的唯一标准。  ……

编辑推荐

  《传统行政管理思想新论》的基本逻辑框架,前半部分是对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的一些总体思考:第一章谈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中的“阳儒阴法”总体思想;第二章谈“故事家法”总体思想;第三章谈行政改革思想;第四章谈权力牵制思想;第五章谈有关宰辅的思想。后半部分是对行政管理思想的一些具体领域的思考:第六章谈经济行政管理思想与义利论,第七章谈民族行政管理思想,第八章谈文化行政管理思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行政管理思想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