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王秀治 页数:269
前言
中国股市从1990年12月19日开市时的100点起步,经历了几个轮回,大起大落的本色依旧未改。最近一次轮回始于2005年6月6日,当天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在两年多之后的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站上了6124点的最高位,但之后掉头急跌,于2008年9月初跌破了上一波牛市行情在2001年6月15日创下的2245点历史高位。 《股权与治理——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制度安排实证研究》一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完成于2004年。然而,作者有关上市公司业绩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现在读来仍然不觉得过时。 本书就国有企业控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仔细的实证分析,认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差的原因还可以分解为股权过度集中、非流通股比重过高和“一股独大”。因此,作者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必然伴随着非流通股的全流通。2005年以后,监管部门推动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上与作者判断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流通股股东正向激励不足的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从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入手,对上市公司进行了剖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认清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有效性,通过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分析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演进过程和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上市公司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的合理性以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王秀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五节 章节结构安排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证券市场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的成长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第四节 上市公司绩效状况第四章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 第一节 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中美证券市场功能定位比较 第三节 证券发行制度及上市标准比较 第四节 监管体制比较 第五节 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第六节 股权结构比较 第七节 治理结构比较第五章 实证研究与数据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样本和数据 第三节 现有实证研究第六章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绩效:面板数据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比较 第三节 理论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绩效:交叉分析 第五节 多元回归分析及其实证结果 第六节 结论第七章 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理论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 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交叉分析 第五节 计量检验与结果第八章 结论、政策含义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建议 第三节 关于完善治理结构的建议 第四节 关于培育机构投资者 第五节 后续研究的问题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数据翔实,实证结果有说服力。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书的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了1998年至200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除曾经是或仍然是ST和PT公司外的全部上市公司数据,样本量大,有一定的观察期,避免了因样本小而可能产生的估计上的偏差。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防止截面资料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变化对上市公司绩效的特殊影响,使得本书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的真实影响,也为更为严谨的经验估计方法在回归分析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与现有的其他同类研究相比,本书具有明显的数据优势,使本书的研究结论更加扎实可信。 3.实证分析方法严谨,由经验估计引起的偏差小。在回归分析中,本书除了采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普遍采用的合并最小二乘法外,同时对每一个回归方程又采用了固定效应法进行回归。固定效应法因控制了那些固定的不随时间变化而又观察不到的变量,譬如,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等,使估计结果不受这些观察不到的变量的影响而更具无偏性。同时,回归方程的设定还充分考虑到了回归分析中经常遇到的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问题,回归结果更为稳健、无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