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与金融市场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施泉生,李江 编著  页数:507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08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 253万千瓦,发电量34 334亿千瓦时。在此期间,电力工业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1995年以来,随着鼓励“多家办电”政策的推行,地方、外商、私人等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发电领域,国家“独家办电”的垄断体制已被打破。2002年年底,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11家公司即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公司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标志着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1998年后,我国电力供应相对饱和。2003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电力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除东北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局部地区季节性、时段性严重缺电。为应对已出现的电力供需再度偏紧的局面,国务院调整了电力建设“十五”规划,此后每年新开工电源建设项目都在2 500万~3 000万千瓦之间。当前,加快电力建设的同时,亦不乏隐忧,电源项目建设过热且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尚未走出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投资方式,其后果只能是浪费资源、加剧我国资源短缺局面;与已经过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互为因果,埋下经济过热的隐患。  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反映出了电力体制改革中隐含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虽然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但厂网分开仅仅是迈出了重要一步,与市场化的目标仍相距很远。新组建的电网公司、发电公司仍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一股独大,单一的产权结构,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和治理结构改革,阻碍了资本的合理流动。投资与电价的计划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发挥市场对电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与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内容概要

本书思考和探讨了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金融市场能对电力市场化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利用金融资本市场解决电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把金融资本市场作为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加快电力市场化的进程。要实现电力行业、电力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和总结。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篇是电力市场改革篇。电力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出现阶段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点关注决策机制非市场化、投资体制弊病、未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等方面。第二篇是电力金融篇。介绍了金融市场中一些与本部分有关的基础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第三篇是电力衍生金融篇。介绍衍生金融的理论,包括电力互换、电力远期、电力期货、电力期权等产品。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力资产的价格无限制的上涨与下跌,防止过多投机行为的出现,维护电力市场秩序并满足不同电力交易者的特殊要求。第四篇是电力金融风险管理篇。研究了进行电力市场风险管理,除了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机会自由选择价格和风险偏好,还能减少参与者对电价的操纵,减少供电商操纵空闲电力的数量,从而降低市场集权程度,维持电力市场的稳定性。

作者简介

  施泉生,现任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工作,擅长数据分析、逻辑推导、定量决策、系统优化和管理工作。曾参加我国第一台125Mw发电机组仿真机的研制工作:公开发表相关论文70多篇,研究方向涉及电力系统安全工程、投入产出技术应用、系统工程、管理工程、教学改革等领域;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4本,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或参加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教育阶段成果二等奖,相关论文获得2001年电力高教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一等奖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优秀论文成果奖,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的“运筹学”课程是L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领衔的“运筹学”教学团队获得2009年第二届上海市级教学团队称号,2009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8年获得上海市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1994年获得原国家电力王业部“优秀教师”称号。  李江,上海电力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金融和电力营销。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第1篇  电力市场改革  第1章  电力市场概论    1  电力市场的概念    2  电力市场的特征与原则      2.1  电力市场的特征      2.2  电力市场的基本原则    3  电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3.1  电力市场主体      3.2  电力市场客体      3.3  电力市场载体      3.4  电力市场价格      3.5  电力市场运行规则      3.6  电力市场监管    4  电力市场的特点    5  电力市场的结构      5.1  电力市场主体      5.2  电力资产结构      5.3  电力市场层次结构    6  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      6.1  电力联营体模式      6.2  双边交易模式      6.3  多边交易模式    7  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      7.1  电力市场运营模式,      7.2  四种运营模式的比较      7.3  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影响因素    8  电力市场的电价机制      8.1  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杠杆和核心内容      8.2  电价体系形成      8.3  电力市场的竞价模式 ……  第2章  电力市场化的经济学理论  第3章  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  第4章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  第5章  我国电力市场化难点及对策第2篇  电力金融  第6章  电力行业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  第7章  电力行业融资分析  第8章  电力企业公司债券  第9章  电力资产证券化  第10章  电力项目融资模式研究第3篇  电力衍生金融  第11章  电力市场中的电价风险  第12章  电力互换  第13章  电力远期  第14章  电力期货  第15章  电力期权第4篇  电力风险管理  第16章  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  第17章  电网企业的风险管理  第18章  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管理

章节摘录

  (2)电力商品的超前性。电力行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动力支持,是几乎所有产业必不可少的能源基础,电力作为其他行业的动力,必须提前建设;另一方面,中国长期面对电力短缺的局面,影响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生产能力的发挥,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要求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一般应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3)电力商品消费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电能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供其他行业部门利用,又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供全社会人民使用,从而表现为消费的广泛性。工业自动化、生活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以使用电力为基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的应用越来越无法替代,社会对电力产生依赖。  (4)电力商品的不可储存性。电力产、供、销瞬间完成,用户得到的电力同时决定于电厂的生产能力和电网的传输能力,发电厂的发电量在电网可靠的情况下,同时决定于用户的即时用电量,每时每刻要保证供需的动态平衡,是供求直接对应的一体化连续型流程产业。输配电系统要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市场载体的惟一性。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系指将一个或者多个区域内的发电厂与用户联结而成的共同的汇集、输送、分配电力的输、配电网络,包括输电网架和配电网络,调相、调压系统,安全自动系统和调度与通信系统四大组成部分。目前的科学技术只能实现电能由电网(线路和变电站)传输,电力生产者只有通过电网才能将电力商品送给消费者,电力用户也只能通过电网才能获得电力商品。  (6)电网的自然垄断性。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国家公共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垄断性。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减弱,但电网仍具有自然垄断性,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统一的大电网和电力市场,不能有其他的电网与其重叠和并行,如果一个区域由多个主体经营多个电网,必然造成电力市场的混乱,其竞争无论多么有效,也无法弥补重复建设和造成电网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竞争机制只能从两头(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这是被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力市场化与金融市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