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

出版时间:2009-8-1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达雷尔·达菲(Darrell Duffie) ,[美] 肯尼思·J.辛格尔顿(Kenneth J.Singleton)  页数:311  译者:许勤,魏嶷,杜娟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信用风险建模的概念、应用和实证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证券组合的风险测度,以及可违约债券、信用衍生品及其他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的定价。在金融学界,信用风险模型正在不断地发展,但在业界,却几乎没有成形的行业标准。鉴于此,我们论述了各种信用风险建模的可选方法,并对它们的相对优缺点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虽然信用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个来源,但信用市场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提出的挑战却是许多其他各种形式的市场风险所没有的,至少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体系比前台交易和风险管理要重要得多。因此,本书将用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违约及其回收过程的建模以及信用敏感工具的定价。  关于违约过程,我们在深入讨论建模概念的同时也会广泛地讨论违约概率、回收和评级转移的实证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将违约概率区分为历史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定价中所用到的所谓风险中性违约概率而结束本章的讨论。  之后,我们将从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开始讨论可违约工具的定价问题。可违约证券定价的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都会谈到,而且将会对比评价这些模型对于历史数据的拟合优度。接着,我们将讨论各种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包括信用互换、债务抵押证券、信用担保和利差期权。最后讨论对目前信用风险定价和管理实践的改进途径,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市场未来的各种变化。  最后两章将本书前面讨论过的许多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讨论场外衍生品信用风险定价和金融机构综合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度量。  在讨论定价和风险测度时,我们努力将金融理论与制度因素、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我们希望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者、学术研究者和学生们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内容概要

  信用风险很重要,然而人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并不透彻,更准确地说是并不深入。本书两位原作者在信用风险的建模方面颇有建树,因而本书也写得颇有启发性。  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某种模型、某些做法或某些算法,而是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也留下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对于那些想把本书当做“菜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地开发一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人来说,本书也许会令他们失望;但对于高效教师、研究生,以及富有进取心的实业界从业人员来说,本书却非常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前言致谢1 导论1.1 风险的分类1.2 本书的结构2 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1 哪些风险是最重要的?2.2 市场风险的经济学原理2.2.1 收益-损失的不对称性2.2.2 最低资本需求2.2.3 委托代理效应2.2.4 资本——一种稀缺资源2.2.5 金融公司杠杆的作用和风险2.2.6 分配资本还是分配风险?2.2.7 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2.2.8 绩效激励2.3 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原理2.3.1 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敞口2.3.2 信用风险的集中2.3.3 道德风险2.4 风险的度量2.4.1 在险价值2.4.2 期望尾损2.4.3 市场价值保险的价格2.4.4 作为市场风险的度量指标的波动性2.4.5 风险测度的一致性2.5 信用风险的度量2.5.1 信用风险的专门度量2.5.2 信用风险的资本准则3 违约事件: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3.1 概述3.1.1 投机级别债券的结构变化3.1.2 远期违约概率3.2 违约概率的结构模型3.2.1 Black-Scholes-Merton违约模型3.2.2 首次通过模型3.3 从理论到实践:用距离预测违约3.4 违约强度3.5 强度模型举例3.5.1 带有跳跃的均值回归强度3.5.2 CIR强度模型3.5.3 跳跃和CIR强度比较3.5.4 仿射强度模型3.5.5 HJM远期违约率模型3.6 违约-时间模拟3.7 破产的统计预测3.7.1 各个预测法的比较3.7.2 违约和级龄效应4 评级转移: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4.1 平均转移频率4.2 评级风险和商业周期4.3 评级转移和级龄4.4 序次probit评级模型4.5 评级的马尔可夫链.4.5.1 时变的转移强度4.5.2 Lando随机转移强度模型5 违约风险估值的基本方法5.1 概述5.2 风险中性概率与实际概率5.3 简约定价模型5.4 结构模型5.4.1 Black-ScholeS-Merton债务定价模型5.4.2 首次通过债务定价模型5.5 模型隐含利差的比较5.6 从实际强度到风险中性强度5.6.1 简约模型5.6.2 结构模型6 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定价6.1 不确定性回收6.2 有回收的简约模型6.2.1 面值的部分回收6.2.2 条件期望回收6.2.3 市场价值的部分面收6.2.4 回收假设的比较6.3 基于评级的信用利差模型6.3.1 一般定价框架6.3.2 用历史数据标定模型6.4 主权债券定价6.4.1 主权债券的信用风险6.4.2 主权利差的参数模型7 可违约债券利差的实证模型7.1 信用利差和经济活动7.2 利差的参考曲线7.3 参数简约模型7.3.1 利差的平方根扩散模型7.3.2 跳跃扩散利差7.3.3 可观测信用因素7.4 结构模型的估计7.5 主权利差的参数模型8 信用互换8.1 其他信用衍生品8.1.1 总收益互换8.1.2 利差期权8.2 基本信用互换8.3 简单信用互换的利差8.3.1 信用互换的利差:简单情形8.3.2 特殊回购利率和交易成本8.3.3 应计信用互换费用8.3.4 标的券的应计利息8.3.5 标的券为固息券的情况8.4 基于模型的信用违约互换利率8.4.1 常强度情形8.4.2 远期违约率的期限结构8.5 资产互换的作用9 期权性信用产品定价9.1 利差期权9.1.1 定价框架9.1.2 数值例子9.1.3 期权估值的数值算法9.1.4 结果9.2 可赎回和可转换公司债券9.2.1 资本结构9.2.2 违约和股票衍生品定价9.2.3 作为股票衍生品的可转换债券9.2.4 赎回迫使转换9.2.5 推迟赎回的原因9.3 可转换债券的简单定价模型……10 相关违约11 债务抵押证券12 场外违约风险及估值13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度量A 仿射过程简介B 仿射期限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C HJM利差曲线模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关于基本模型的这两章之后,一连几章讨论的都是可违约工具的定价模型,以及这方面的经验证据。第5章综述了评估具有违约风险的证券的各种可选方法。最初,我们关注的是最基本的工具——一种可违约零息债券,目的是为了比较各种可选模型的一些关键特征。我们回顾了两大类模型:(1)简约模型,这些模型为违约概率的变化假设了一个外生的过程,根据历史的或当前的数据来标定。(2)结构模型,它们直接以发行者的偿债能力或偿债意愿为基础。第二类模型通常设计成资产/负债比率这一变量的随机模型。大部分通过市场数据来推断违约概率的定价模型和框架都是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回顾将有利于我们后面对许多其他问题的讨论。  第5章还讨论了风险中性概率和实际概率的区别。第3章和第4章对违约过程的讨论以及利用历史数据拟合模型时使用的都是实际概率,但实际上金融行业和学术研究中使用的所有定价模型都是以风险中性概率为基础的。Black and Scholes(1973)、Merton(1974)的开创性成果表明,只要给定基础资产的价格过程,就可以对香草型(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就好像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一样。实际上,以风险中性概率计算的期望折现现金流量值即为任意未来现金流量的市场价值,包括那些来自于可违约交易对手的现金流量。  第6章更详细地讨论了公司债券的定价,特别关注模型应用的实践和实证方面。这里,我们从对违约风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的讨论开始:违约发生时的回收额或回收率。虽然债券合约一般都清楚地规定了违约方应支付的款项,但我们必须指出,破产导致的重新谈判以及破产法庭上的谈判并不总是严格遵守债券合约中的条款。面对真实世界中违约清算的复杂性,各种与清算结果相近似的简便的计算方法都被用于构建简单的定价模型。我们举例说明了可违约证券定价中不同的回收率假设的实际含义。  对某些可违约工具来说,信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由几个主要的独立评级机构评定的,例如穆迪和标准普尔。另外,许多金融机构采用内部信用评级。评级是信用质量的非连续性指标,因此,当债券从一个评级转移到另一个评级时,如果此前没有被市场所完全预料到,则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敞口风险,也就是当评级变化时市场价格将发生重大非连续变化的风险。在定价系统中正式引入这种敞口风险带来了新的挑战,关于这一点将在第6章末给予简单的评论。

编辑推荐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信用风险建模的概念、应用和实证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证券组合的风险测度以及可违约债券、信用衍生品及其它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的定价。在金融学界,信用风险模型正在不断地发展,但在业界,却几乎没有成型的行业标准。鉴于此,我们论述各种信用风险建模的可选方法,并对它们的相对优缺点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用风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