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铭晨 编 页数:199
内容概要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经验模式:温州社会政策点评》是2003年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变通中的大均衡——温州社会政策演进研究”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现代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吸取了多学科关于温州研究的理论成果,力争在学科交叉上深化研究水准与拓宽理论视野,使《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经验模式:温州社会政策点评》成为一部融政策背景、关键内容、理论点评于一体的资料书籍。主要目的是回溯历史,梳理温州社会政策演进脉络,以使关注温州的人们从新的角度对温州走过的路径及其经验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层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思考温州今后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
茅铭晨,男,1958年生,汉族,浙江杭州人,法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中共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杭州市特邀监察员,杭州市江干区法律顾问,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杭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中国法学》、《管理世界》、《政法论坛》、《人大复印资料》、《现代法学》、《税务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浙江大学学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财经论丛》等国家级重要刊物和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政府管制法学原论》(独著)、《政府管制法基本问题研究-兼对纺织业政府管制制度的法学考察》(主编)、《世界宪法法院制度研究》(副主编)、《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研究》(合著)、《建言咨政》(合著)、《法治视野下的民营经济》(合著)等理论专著。编著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概论》(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副主编)等教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联课题、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浙江省司法厅、浙江省法学会重点课题、杭州市委市政府重大课题等研究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研究项目多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法学论著二等奖、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编 城市化政策第一章 小城镇——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1 市民社会理念下的小城镇建设1.2 政策动向与综合评价1.3 温州龙港城市化政策个案评析第二章 旧城改造——城市化的前奏曲2.1 中心城市改造2.2 市区村庄改造第三章 城市产业区位——地方城市化政策的定位3.1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3.2 城市产业功能分区第四章 户籍制度变革——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条件4.1 户籍管理现状4.2 温州户籍制度评析第二编 住房政策第一章 住房政策——制度供给的公平与效率1.1 住房政策是政府的一种制度供给1.2 住房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第二章 公共住房政策——彰显以人为本2.1 温州公共住房政策概览2.2 公共住房政策的点评第三章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一步到位的选择3.1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出台的背景3.2 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3.3 住房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第四章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激活市场的关键4.1 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房地产政策4.2 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第五章 住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5.1 对“四两”的呼唤5.2 “千斤”之重——房屋抵押政策的效用第三编 就业政策第一章 就业变化与就业增长——就业政策的核心1.1 就业变化1.2 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总战略1.3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长政策1.4 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政策1.5 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政策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就业政策的重点2.1 农村就业政策2.2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就业政策的关键3.1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3.2 就业服务政策3.3 非正规就业政策第四章 劳动力供给——就业政策的突破4.1 劳动力供给素质4.2 职业培训政策第四编 社会保障政策第一章 养老保险——敢为天下先1.1 养老保险的初步改革1.2 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1.3 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接轨”1.4 农民加入城镇养老保险第二章 医疗保险——全面改革2.1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2.2 农村公共卫生建设2.3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三章 失业保险——不找市长找市场3.1 我国失业保险的历程3.2 温州早期的下岗到“上岗”3.3 建立新型劳动关系3.4 温州失业保险前瞻第四章 社会福利——举办多元化4.1 社会福利机构4.2 社会福利政策第五章 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5.1 最低社会保障5.2 “慈善一日捐”5.3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第六章 社会优抚——社会化6.1 拥军社会化6.2 安置货币化6.2 筹资社会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城市化政策 第一章 小城镇——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1 市民社会理念下的小城镇建设 张仁寿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有三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依靠国家财政力量投资建设城市和县城镇;二是在集体经济力量较强的地区依靠县、镇政府推动组织,投资建设小城镇;三是在非公有制发达的地方,依靠民间力量、市场机制和地方政府引导推进城镇化。温州,便是第三种形式的典型代表。 1.1.1 依靠民间力量推动城市化 单纯依靠国家资金建设农村集镇,几乎是不可能的。全国有几千个县、上万个乡,如果每个乡都建没一个相当规模的集镇,那么每个镇就得花几百万、上千万元,整个国家为此投入的建设资金就需要几千亿、上万亿元,这显然是国家财力无法应付的。 那么,温州地方政府是如何建设城镇的呢?我们认同张仁寿先生的观点,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推进温州城市化。这里的依靠民间力量并不是指如西方有些国家城市化发展,由第三部门主导,而是政府制定规则,发动并组织民间力量建设城镇。以下数据可以表明温州民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北白象镇建设花了1000多万元资金,龙港镇的总投资是1.3 亿元,桥头镇总投资459万元。1985年,温州村镇建设总投资6.1 亿元,相当于国家在温州三十几年的总投资。”这些建设资金大多源于群众集资。“龙港镇建设总投资133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16万元,群众集资11409万元,合股投资686.5 万元;即国家投资只占全部投资的9%,群众集资占91%。北白象镇建设资金总额1000多万元,其中,县地方财政拨款45万元,乡政府投资50多万元,村集资18万元,群众自筹900多万元;国家拨款占投资总额的4%,而且主要用于集镇部分设施的基建补助和国家单位的基建专用,群众自筹占90%多。”群众之所以有很大的热情去集资建镇,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强有务的引导和规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