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理论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殷为华  页数:197  字数:231000  

内容概要

  殷为华所著的《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通过分析和梳理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反思我国区域规划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新区域主义的视角剖析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策略途径及其新内涵,探索构建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规划模式、实施机制等。此外还从实证研究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行制度性思考,以推进创新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应机制和体制。
  《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地理研究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重点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不足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特色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特色
2 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及作用辨析
2.1 区域和区域规划
2.1.1 基本概念
2.1.2 区域规划的分类标准及其相应类型
2.2 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
2.2.1 基本性质
2.2.2 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2.2.3 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
2.3 区域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2.3.1 主要特点
2.3.2 功能作用
2.4 小结
3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区域规划思想的起源
3.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3.1.2 盖迪斯的生态型区域规划学说
3.1.3 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3.2 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
3.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2.2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3.2.3 区位理论
3.2.4 增长极理论
3.2.5 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3 现代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2 循环经济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
3.3.3 系统理论
3.4 小结
4 新区域主义的综合研究范式
4.1 从旧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演化过程
4.1.1 区域主义
4.1.2 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
4.2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背景及其理论溯源
4.2.1 兴起背景
4.2.2 理论溯源
4.3 新区域主义的研究议题
4.3.1 区域和区域功能
4.3.2 区域化
4.3.3 区域治理
4.3.4 治理视角下的大都市区域规划
4.4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论点
4.4.1 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
4.4.2 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
4.4.3 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4.4.4 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
4.5 新、旧区域主义的差异对比
4.5.1 区域治理的实施结构
4.5.2 区域成员承担的责任
4.5.3 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
4.5.4 区域化的主题内容
4.6 新区域主义的简要述评
4.6.1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特点
4.6.2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优势
4.6.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局限
4.7 小结
5 发达国家区域规划创新的实践案例
5.1 西方国家区域规划的发展实践
5.1.1 发展历程及特点
5.1.2 主要经验
5.2 国家案例
5.2.1 德国的空间战略规划
5.2.2 英国的区域规划
5.3 区域案例
5.3.1 跨区域协调的典范:柏林勃兰登堡首都经济区域规划
5.3.2 变革的催化剂:弗兰德斯区域空间结构规划
5.3.3 新世纪的探索:东京首都圈区域规划
5.4 小结
6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我国区域规划转型路径
6.1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问题
6.1.1 历史轨迹及其成效分析
6.1.2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
6.2 加快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现实意义
6.2.1 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
6.2.2 促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6.2.3 有效应对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双重考验
6.2.4 加快改革区域规划管理体制
6.3 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新区域主义视角
6.3.1 新区域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6.3.2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总体思路
6.3.3 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主要策略路径
6.4 小结
7 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
7.1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功能作用
7.1.1 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区域发展的能力
7.1.2 促进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7.1.3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7.2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理念体系
7.2.1 科学发展理念
7.2.2 主体功能区理念
7.2.3 空间治理理念
7.3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基本内涵
7.3.1 区域观
7.3.2 政策观
7.3.3 协调观
7.3.4 生态观
7.3.5 伦理观
7.4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
7.4.1 互动机制:建构区域规划全过程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
7.4.2 网络机制:形成政府间及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网络
7.4.3 组织机制:设立制度化的区域规划协调责任主体
7.5 小结
8 实证研究:从蓝图描绘走向集体行动的长三角区域规划
8.1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范围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8.1.1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范围界定
8.1.2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8.2 长三角地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和动因
8.2.1 环境背景
8.2.2 主要动因
8.3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一个重要的规划论题
8.3.1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目标及作用预判
8.3.2 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进程
8.3.3 当前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主要困境
8.4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特征及其实施机制
8.4.1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主要特征
8.4.2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发展目标的战略综合和灵活弹性成为突出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基于人本思想的区域规划越来越由单目标的物质建设规划或经济布局规划为主转向综合的区域发展目标规划。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欧洲许多城市密集区的区域规划目标和国土开发战略框架都重点突出了土地利用的强关联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保护、增加重建和基础设施投资、强调地区生活质量和投资整体协调。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社会环境多变的要求,以保证规划的灵活性与足够弹性,使其发挥导向作用和预测功能的目标逐步占据主体位置,并由此将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规划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以此体现出多目标、多方案的弹性特征,促使区域规划能够具备更大的应变性,尽量提前防范各种风险与被动的境况。  此外,“制度、反馈、互动”也已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或地区进行区域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相关重要机制。结合区域发展的多种动力因素作用和受善治(goodgovernance)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区域规划更加关注政策分类、制度安排、机制调整,并强调规划中政府和私人经济的有效合作,积极提倡区域规划全过程的多元参与和良性互动。  2)研究重点  (1)对区域规划转型的背景分析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是近十五年来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国家掀起新一轮区域规划高潮的主要背景因素。其中欧美国家的学者将区域政策和规划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归纳为:经济全球化、传统制造业和产品经济在许多城市的急剧衰退、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及对环境议题的持久关注。例如,近二十年来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角色的独有特性、各级政府间日渐紧张的关系以及将区域作为灵活联系空间的强烈需求等因素,致使德国及东南欧国家原有的区域发展政策和空间规划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  (2)对区域规划政策多元性功能的探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区域主义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前沿!值得一读。还可以再深入些。
  •   视角较新,观点阐述及论述不足但是内容不够深入,读起来稍感空洞,多为泛泛而谈,有点像政治报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