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模式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娟  页数:155  

前言

  物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指出要加快发展物流服务,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和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重要议题。  我国物流业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物流集中度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营业额在整个物流市场中的比例只有10%左右;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缺乏;没有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多式联运差,运输技术与组织方式落后。这表明我国现代物流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还不很理想。同时我国现有物流交易模式单一,自营物流仍是主流,现有理论体系缺乏对物流交易模式的深入探讨,对物流需求方物流交易模式的选择缺乏足够的指导。  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在降低成本的压力下,许多生产流通企业都在寻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外包物流业务,以求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但如何与第三方物流实施合作,或如何与企业内物流事业部门合作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指导,缺乏对物流交易模式的深入研究。物流实施因产品、地域、客户等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自物流实施的开始环节即物流交易环节就呈现多态性,不同的物流交易模式将产生不同的物流交易效果。  物流交易模式是交易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物流交易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交易双方的共同努力。美国微生物学家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提出“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本文将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应用于物流交易模式研究,旨在从交易双方共同生存、发展、进化和协同角度考虑物流交易模式,提高物流交易效率,从发展及进化角度倡导物流交易双方密切的协作,进而促进共生体发展。  随着分工的发展和企业对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物流需求与物流供给之间出现了分离。物流服务的连续性、个性化、高效率等特点要求物流需求方与物流供给方能密切合作,以共生理念深度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长远发展来说,随着物流业竞争的加剧,物流需求方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迫切希望寻求合适的物流交易模式,并能对企业物流交易模式给予指导,因此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模式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

  有效的物流交易模式是物流需求方获得优质、高效物流服务的前提,也是交易双方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物流交易中高成本、低效率问题以及大多物流交易双方之间的“零和”博弈现象,提出了物流交易双方的共生观。  论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将其与现代物流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对物流交易中生态体的共生要素和共生原理进行阐述,分析共生对物流交易模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通过对物流交易模式的概念界定,将物流交易模式研究内容确定为“和谁交易”、“如何实施交易”、“交易双方的经济法律关系如何”共三个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UMC研究框架,构建了以解决上述三个主要问题为目标的物流交易模式理论研究体系。  论文首先对物流交易的执行者即物流交易共生单元(Unit)展开分析,肯定了物流交易共生单元正确选择的重要性,设计了在满足全要素共生度和共生体发展基础上的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选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分析法实现了物流交易共生单元选择,体现交易共生单元的共生和择优的原则;通过共生体内交易共生单元结构分析,得出了共生体内物流交易共生单元合适的维度和密度是共生体稳定和发展条件的结论,并以熵理分析思路给出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稳定和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共生体物流交易方式的设计是物流交易具体实施的蓝图。根据交易双方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以及交易频率的高低,以模块化思路将多种物流交易方式进行归类,设计了非对称间歇共生、对称/非对称连续共生、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三种基本物流交易方式(Method),三种物流交易方式均细致、全面地分析了物流交易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了交易双方的角色、责任及法律关系,并结合共生体特征指标对各交易方式的适用场合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基于三维测度的物流交易方式选择模型,为物流需求方提供了物流交易方式分析过程;描绘了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以及共生共荣、共竞共商的物流交易方式发展图景。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Contract)明确物流需求方与交易共生单元之间的经济和法律关系。以交易双方重复博弈为基础构建物流关系契约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在给定的全要素共生度区间内以关系契约为主的共生交易契约;在有利于利益共享和共生体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物流交易价格,定义了分配因子,给出基于分配因子的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交易价格契约分类及其与物流交易方式的关系。  最后,论文以A公司为实例,实践应用了上述理论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背景1.1.2 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1.2.1 模式及交易模式1.2.2 物流交易模式1.2.3 共生理论及其研究领域1.2.4 研究现状述评1.3 研究范围的界定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4.1 研究主要内容1.4.2 技术路线1.5 研究方法1.6 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2.1 共生理论及对物流交易模式的影响2.1.1 共生理论对物流交易模式研究的适用性2.1.2 基于共生理论物流交易模式的研究特点2.1.3 物流共生理论2.2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模式要素分析2.2.1 物流交易分析2.2.2 共生体的物流交易决定因素2.2.3 共生单元的分工与交易2.2.4 共生单元之间的物流交易流程2.3 共生体物流交易模式的经济学分析2.3.1 共生体能量与共生单元利益2.3.2 物流交易价格因素对共生体影响2.3.3 共生体的物流交易供求模型2.3.4 共生体的物流专用性资产投人2.4 相关概念的界定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分析3.1 共生视角下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选择3.1.1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选择要求3.1.2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选择指标体系3.1.3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交易共生单元选择3.2 物流交易共生体及其形成3.2.1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多样化3.2.2 交易共生单元多样化对共生体的影响3.3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稳定性分析3.3.1 共生单元的静态稳定性分析3.3.2 共生单元的动态稳定性分析3.4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优化3.4.1 共生体的熵理分析3.4.2 以信息共享为共生前提的交易共生单元优化3.4.3 以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为基础的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优化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物流共生交易方式分析4.1 物流交易方式基础分析4.1.1 物流交易方式的基础——质参量与象参量4.1.2 物流交易共生单元选择对物流交易方式的影响4.1.3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方式研究思路4.2 非对称间歇共生物流交易方式4.2.1 非对称间歇共生物流交易方式概述4.2.2 非对称间歇共生物流交易方式分析4.3 对称/非对称连续共生物流交易方式4.3.1 对称/非对称连续共生物流交易方式概述4.3.2 对称/非对称连续共生物流交易方式分析4.4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物流交易方式4.4.1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物流交易方式概述4.4.2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物流交易方式分析4.5 共生体内物流交易方式选择4.5.1 物流交易方式选择的原则4.5.2 物流交易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4.5.3 基于三维测度的物流交易方式选择模型4.6 物流共生交易方式发展的总体趋势4.6.1 物流共生交易方式创新思路4.6.2 物流共生交易方式的发展4.7 物流交易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7.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4.7.2 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4.8 本章小结第五章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的分析5.1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的提出5.1.1 物流交易契约及物流共生交易契约5.1.2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制定影响因素5.1.3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研究思路5.2 共生体关系契约的构建5.2.1 基于共生理论的交易契约的构建基础5.2.2 关系契约的内涵5.2.3 基于重复博弈的物流关系契约的构建5.3 物流共生交易契约中的交易价格分析5.3.1 物流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5.3.2 共生体对物流交易价格的影响5.3.3 共生体物流交易价格的分析5.3.4 基于分配因子的物流交易价格契约分类5.4 共生体物流专用性资产投入5.4.1 物流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分析5.4.2 物流专用性资产投资决策5.4.3 共生体物流专用性资产投资契约解决机制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某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的物流交易模式实例分析6.1 A公司介绍6.1.1 A公司的物流业务发展历程6.1 _2A公司的物流业务介绍6.1.3 A公司物流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6.2 A公司物流共生体的形成6.2.1 对B公司等物流交易共生单元的选择6.2.2 A公司物流共生体稳定性分析6.3 A公司的物流交易方式6.3.1 零部件人厂物流的交易方式6.3.2 整车物流的交易方式6.3.3 售后零部件物流的交易方式6.4 A公司的物流共生交易契约6.4.1 整车和零部件人厂物流总包合同6.4.2 共生体的物流专用性资产投人6.5 A公司的物流交易模式分析6.5.1 现有物流交易模式优势分析6.5.2 现有物流交易模式劣势及发展6.6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 研究成果7.2 主要创新点7.3 未来工作的展望参考文献致谢后记附录1 物流企业基本能力关键因素专家意见调查问卷附录2 物流基本能力关键因素调查表附录3 物流基本能力关键因素的因子分析附录4 物流交易模式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章节摘录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问题,比较突出的实例是目前物流界备受关注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问题,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构成了一个共生体,需要考虑其联动中相关的各种问题。我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发展速度快、运行效果好,并已迈入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物流业的表现更为严重。目前普遍认为,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制造业离不开物流业,缺少现代物流支撑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制造业与物流业具有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目前呈两难态势。一方面,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缺乏整合与社会化转换,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导致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小,各制造企业的物流各自为政,物流产业尚未发展成熟,呈现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偏高、物流总费用中的仓储保管费及管理费用偏高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偏低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却日趋明显。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已被市场认同,企业面对顾客个性化、低成本以及高效率的需求,制造业物流需求日趋复杂化。制造业中进口导向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逐年递增也扩大了制造业物流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我国本土物流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享有国际物流资源并形成与各跨国物流公司竞争合作的态势。先进制造业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我国先进的制造业物流管理由过去的单一化管理上升到整合及优化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活动。对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可以通过FDI型物流企业与其所服务的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展开研究。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这个视角发展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跨国制造企业尤其需要具有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在全球该行业内具有资源整合优势和先进经验的世界级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其物流交易的结果是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将市场预测、销售数据和生产实绩反映到生产组织过程,从而使采购、生产、存储、销售以及回收效率提高。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具有一定规模,行业范围不断扩大,已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延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交易模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