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祁毅 页数:179
前言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继续在高速的增长,叹为世界奇迹!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更为辉煌的一页!今年5月,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海内外世人的目光长时间的聚焦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好为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名言:“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做了华丽的诠释。然而,当下还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粗放模式主导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下的城市及其依托的区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众多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坚持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理念下,多种不和谐声音集聚形成了倍增效应,使得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别和群体收入差距等不断地被拉大的同时,城市空间过度开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扑面而来。我国这一高速发展中的诸多负面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内容概要
本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为切人点,以规划支持系统为落脚点,运用GIS支持下的空间数据建模和程序设计方法,构建了矢量/栅格集成的可达性计算方法,设计了可达性测度体系,搭建了基于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的城市规划支持系统,并以南京为实例对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祁毅,1981年生,江苏南京人,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原城市与资源学系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获该一校人文地理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信息系统、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对3S技术在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及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局部城市景观规划等各类规划20余项,发表论文近20篇。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內容 1.3.3 研究框架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空间可达性相关研究综述 2.1.1 空间可达性概念的发展 2.1.2 空间可达性相关理论的发展 2.1.3 可达性测度在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2.1.4 国外空间可达性研究和应用进展 2.1.5 国內空间可达性研究和应用进展 2.2 规划支持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2.2.1 规划支持系统的含义 2.2.2 规划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源流 2.2.3 国外规划支持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 2.2.4 国內规划支持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3 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与计算方法研究 3.1 空间可达性定量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3.1.1 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的分类 3.1.2 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评述 3.2 通用空间可达性范围计算模型 3.2.1 空间最短距离计算基础方法 3.2.2 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网络分析模型 3.2.3 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成本一距离分析模型 3.3 矢量/栅格集成的空间可达性计算模型 3.3.1 公共交通视角下的两种可达性建模特点比较 3.3.2 矢量/栅格集成建模思路 3.3.3 矢量/栅格集成概念模型构建 3.3.4 矢量/栅格集成的可达性计算模型设计 3.4 矢量/栅格集成可达性计算模型的程序实现 3.4.1 基于组件技术的程序设计 3.4.2 计算模块的数据分层组织 3.5 “统一可达性计算器(UAC)”对象的总体设计 3.5.1 数据操作流程设计 3.5.2 关键功能算法设计 3.5.3 示例和有效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4 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支持系统构建 4.1 南京城市发展概述 4.1.1南京地理位置与城市概况 4.1.2 南京市城市居住、出行及其空间承载系统特征 4.1.3 研究范围选取 4.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支持系统(SSPPS)原型系统分析 4.2.1 背景与系统目标 4.2.2 用户特点分析¨ 4.2.3 功能需求分析 4.2.4 数据需求与数据选取 4.2.5 数据流程 4.3 SSPPS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框架结构 4.3.2 与GIS软件平台集成 4.3.3 空间数据库建设 4.3.4 空间统计分析工作流程 4.3.5 系统交互操作设计 4.3.6 系统参数设置 4.3.7 系统程序实现 4.4 公共服务可达性测度体系构建 4.4.1 可达范围面积(以A,表示) 4.4.2 可达服务面积(以A.表示) 4.4.3 可达服务机会量(以A.表示) 4.5 本章小结5 基于SSPPS的南京市居住可达性分析及应用 5.1 城市居住空间可达范围面积特征分析 5.1.1 总体特征 5.1.2 各区可达性差异分析 5.1.3 各类居住用地可达性差异分析 5.2 城市居住空间可达服务指标特征分析 5.2.1 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可达面积特征分析及评价 5.2.2 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可达面积特征分析及评价 5.2.3 城市申小学服务可达面积特征分析及评价 5.2.4 可达服务机会量指标特征分析 5.3 可达性优化目标下的南京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改善建议 5.3.1 公共交通一体化导向的南京市公共交通规划改善建议 5.3.2 快速公艾导向的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建议 5.4 基于SSPPS分析结果的南京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议 5.4.1 主城居住用地规划调整建议 5.4.2 主城道路用地规划调整建议 5.4.3 主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调整建议 5.4.4 主城公共绿地规划调整建议 5.5 基于SSPPS的河西龙江地区规划调整综合应用 5.5.1 龙江地区现状问题分析 5.5.2 基于TOD的城市新区土地利用理论模式构建与规划建议 5.5.3 龙江地区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规划综合调整 5.5.4 龙江地区街区调整规划情景模拟与结果 5.6 本章小结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空间可达性定量测度是研究城市要素间关系的关键技术 6.1.2 规划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支持规划决策 6.1.3 公共交通系统改善能有效提高可达性水平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化支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地理学传统表达方法——地图制图学中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与定量分析技术的进步,已在更为广阔的地球表层科学应用领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970年代以来,计量革命和计量地理的出现开辟了地理学研究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广义的计量地理学可以概略地分为统计地理学和数学地理学,前者对应于狭义的计量地理学,着重于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主要用于解决应用研究的系统和预测分析问题;后者对应于理论地理学,着重于地理学的建模与推理,目标是建立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计量地理学的产生体现了地理学的进一步完善,使地理学由一门对地表事物进行解释性描述的学科,转变为进行确定性解释的学科。其意义在于:①它给实际地理问题以确定性的解释,使地理学家可以在计划、规划和设计中有充分依据和发言权;②使地理现象的概括达到了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定性,而且是定量的描述和解释,从而使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更臻完善(张超等,2002)。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