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吴春虎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吴春虎 编 页数:244
前言
各类医学执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结果都证明:知识点记忆很重要!医学考试均以客观题型为主,对考点的记忆是顺利通过考试的首要条件。目前图书市场上有不少医学考试复习指导类的图书,基本是把所有科目的教材罗列其中,往往书本厚,语言繁复(往往浪费了书本中的大量空间),读者携带翻阅都很困难。《玩转医学考试系列丛书》就是针对目前各类医学考试中几项重要考试进行的复习指导。主要根据最新版《西医考研综合考试大纲》、《中医考研综合考试大纲》、《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执业护师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分别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考点详解,对需要突出记忆的要点特别提出。将散在于各本教科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炼的概括总结,尽量以图表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归纳,希望达到用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涵盖考纲中的基本知识点,便于读者随时翻阅、随时记忆、随时复习,起到不断刺激记忆、帮助考生复习的目的。因此本书省去了考生在各科目医学教材、资料中不断翻阅、查找的麻烦。本书的作者群是以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为主,经历过各类医学考试的作者更能体会各类考点的侧重点和记忆方法,有些知识点直接以顺口溜或者图表的形式反应,希望能够对记忆有所帮助。本书的知识点定义、介绍、分析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但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如在复习中遇到疑惑之处还请参阅教材,并敬请广大读者、专家不吝指正,以便改进。
内容概要
《医学考研中医综合考点精要》就是针对目前各类医学考试中几项重要考试进行的复习指导。主要根据最新版《西医考研综合考试大纲》、《中医考研综合考试大纲》、《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执业护师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分别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考点详解。对需要突出记忆的要点特别提出。将散在于各本教科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炼的概括总结,尽量以图表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归纳,希望达到用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涵盖考纲中的基本知识点,便于读者随时翻阅、随时记忆、随时复习,起到不断刺激记忆、帮助考生复习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二章 脏象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经络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第六章 病机第七章 防治原则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绪论第一章 望诊第二章 闻诊第三章 问诊第四章 切诊第五章 八纲辨证第六章 病因辨证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第八章 脏腑辨证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第三部分 中药学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解表药第三章 清热药第四章 泻下药第五章 祛风湿药第六章 化湿药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第八章 温里药第九章 理气药第十章 消食药第十一章 驱虫药第十二章 止血药第十三章 活血化瘀药第十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五章 安神药第十六章 平肝息风药第十七章 开窍药第十八章 补益药第十九章 收涩药第二十章 涌吐药第二十一章 杀虫止痒药第二十二章 拔毒生肌药第四部分 方剂学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解表剂第三章 泻下剂第四章 和解剂第五章 清热剂第六章 祛暑剂第七章 温里剂第八章 表里双解剂第九章 补益剂第十章 安神剂第十一章 开窍剂第十二章 固涩剂第十三章 理气剂第十四章 理血剂第十五章 治风剂第十六章 治燥剂第十七章 祛湿剂第十八章 祛痰剂第十九章 消导化积剂第二十章 驱虫剂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第六部分 针灸学第一章 腧穴总论第二章 十二经穴主治概要第三章 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第四章 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第五章 刺灸法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
章节摘录
插图:临床表现即可在原有津液亏损不足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点、瘀斑,或肌肤干涩,甚则甲错,并有落屑,或斑疹显露等。12.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13.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1)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明,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瞩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2)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其病为实。(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临床可见筋挛肉闰,手足蠕动,甚或瘛纵等动风之症,以及五心烦热、神倦形销等阴精亏损之候。(4)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5)血燥生风:系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化而为风。14.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寒从中生:内寒的形成,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病理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二是阳气不足。(2)湿浊内生:由于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而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变化。
编辑推荐
《医学考研中医综合考点精要》:随时翻阅·随时记忆·随时复习告诉你考点是什么重点考什么为医学考试加分方便随身携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