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道一 页数:464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应邀所编的一个自选本,大部分文章曾收在作者已出版的几个集子中,只有少数文章和序言为近期所写。这几本文集是:《工艺美术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文41篇,31万字。《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文42篇,32万字。《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文51篇,31万字。《张道一文集》(二卷本),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文55篇,65万字。《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文36篇,19万字。《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文39篇,38万字。《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文54篇,36万字。以上共计250多万字。另外,作者有若干专著,其字数远远超过了以上的分量,因都是专题论述,基本上没有节选。所选文章,为了便于检索,分作四个方面:(一)艺术与艺术学(包括艺术美学);(二)造型艺术与美术学(包括书法和建筑艺术);(三)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包括图案学和纹样);(四)民间艺术与民艺学(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民俗艺术研究)。艺术领域无限,种类繁多,涉及人生的所有方面。但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能力也有限,从事艺术不可能面面俱到。“全能”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理论尤其如此。所谓综合研究,也只是相对而言。
内容概要
本书是涨道一艺术理论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炉火正旺——祝三博士抟埴升华》、《民间美术的二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议》、《为时代造像——吴为山雕塑“文化名人系列”》、《本是同根生——艺术与科学纵横谈》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壹●艺术与艺术学 艺术与人生 中华传统艺术论 应该建立“艺术学” 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 艺术学研究之经 中国美学站起来 中国美学的问路石——纪念宗白华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中国美学的出路——在江苏美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本是同根生——艺术与科学纵横谈 中国审美的意蕴 艺术学不是“拼盘” 艺术学的研究与方法 艺术学理不可少——写在《艺术学记》之前 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贰●造型艺术与美术学 我说“大美术” 论艺术的反拨精神 跛者不踊——谈美术史论研究中的倾向 “文人画”的新与旧 深沉雄大的艺术——汉代石刻画像概说 孔子见老子 砖石精神——南朝陵墓石雕和陶塑艺术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个性旷达与乐天知命 “观乐”与“挂剑”——春秋吴季札的艺术观与道德操守 艺术与考古 思维铸造艺术灵魂——《视觉艺术思维》序 敦煌赘语 敦煌的色彩 佛教艺术的伟大创举——《敦煌变相与变文的关系》 中国汉字艺术 《季伏昆书法选集》序 寸碑的纪念——兼论未子的艺术 为时代造像——吴为山雕塑“文化名人系列” 工笔花乌陈家样 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 塑造人的大业——有感于师范美术教育 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讲话叁●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肆●民间艺术与民艺学
章节摘录
“美术”这个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晚,“五四”时期还与“艺术”一词混用,在概念上有大有小。不是说我国古代没有美术和艺术,而是缺少作全面概括的名词,艺术的分类也不严格。所谓“美术”是指在艺术的范畴内限于“造型”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和诉诸“视觉”的一种艺术。它的范围很广。现在虽然没有统一的美术分类法,但史论界约定俗成,大体上是较一致的。较早的有所谓“四大部门”之说,即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后来有人将书法列入,就成了“五大部门”;再后来又有人将摄影列入,就成了“六大部门”。一般地说,艺术的分类应该相对稳定,可是又不能束缚住艺术实践的发展,它的内涵与外延总要起变化的。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经济的进步,美术的样式与种类也会逐渐增多。所谓“大美术”,很明显是针对“小美术”而提的,可能有感于“小美术”的路子走得太窄。但就我的孤陋寡闻,这种议论似乎多限于口头上,见诸文字的不多。因为其本身并非是个理论问题,传播者或是出于误解,或是出于偏见,更多的则可能是知识的不足。艺术家潜心于自己的创作,专业分得很细,所谓“隔行如隔山”,很少考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有人将美术作“广义”与“狭义”之分,并用来解释“大美术”与“小美术”的关系,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中,一旦“狭”了“小”了,便意味着排斥了其他,否定了其他,这对于美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现下有一种理论叫“本体论”,动辄就谈本来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本体论”本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后来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进而影响到文学。美术理论上的“本体论”不过是“剥”过来的。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美术是人造物,不是自然物;自然物有本来的面貌,如山、水、树木,如果经过了人工的修饰、改造,也就“异化”了。可是人造物是按照人的即时即地的需要和意愿而制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意愿也不会相同,怎么会有共同的“本体”呢?以往研究艺术的起源,有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刺激说等等,可谓是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各人的论说都能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原因很清楚,创造艺术的目的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和尺度。如果企图以偏概全,势必导致谬误。在美术上类似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编辑推荐
《张道一选集》:艺术与艺术学造型艺术与美术学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民间艺术与民艺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