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志裕 主编 页数:489
前言
药物化学是关于药物的发现、发展和确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作用方式的一门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新药研究的现状,常用药物性质和用途的讲授,使学生们能了解各类药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目前的现状和最新进展,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为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习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本教材是根据中国药科大学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结合临床药学对药师的要求,注重以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为主,强调药物作用的化学本质,注重介绍药物体内代谢引发的化学变化。在本教材编写中,结合新药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基本知识。针对近年来手性药物研究和发展的趋势,在本教材中也增加介绍手性药物的有关化学和生物活性的内容。本教材将教学内容、学习指导和药物合成实验指导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编写过程中,从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力求少而精;文字叙述力求通俗易懂,注意启发性,便于自学。本书共有十七章,参加本书编写的都是中国药科大学从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多年的老师:尤启冬教授(编写绪论)、徐进宜教授(编写第四、六和十三章)、徐云根教授(第八、九章)、李志裕副教授(编写第十五和十六章)、毕小玲副教授(编写第十和十二章)、周金培副教授(编写第二和七章)、李玉艳博士(编写第十一和十四章)、林克江副教授(编写第五和十七章)、王华博士(编写第三章和实验部分)、钟毅博士(编写第一章)。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成稿时间仓促,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内容概要
本教材结合临床药学对药师的要求,注重以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为主,强调药物作用的化学本质,注重介绍药物体内代谢引发的化学变化,结合新药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基本知识。本书将教学内容、习题和药物合成实验指导有机融为一体,并附全部习题答案,便于学生自学。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药学专业本科教材,也适合药学科研部门、药检所、药厂等单位有关人员参考和作为培训班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和发展 三、我国药物化学的发展 四、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方向 五、药物的质量与杂质控制 六、药物的名称第一章 麻醉药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一、吸入性麻醉药 二、静脉麻醉药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 一、普鲁卡因的发现过程 二、局麻药的结构类型 三、局麻药的构效关系第二章 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一、巴比妥类药物 二、苯二氮革类药物 三、其他类药物 第二节 抗癫痫药 一、巴比妥类及其同型物 二、内酰脲类及其同型物 三、噁唑烷酮类 四、丁二酰亚胺类 五、苯二氮革类 六、二苯并氮杂革类 七、脂肪酸类 八、GABA衍生物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病药 二、抗焦虑药 三、抗抑郁药第三章 镇痛药和镇咳祛痰药 第一节 镇痛药 一、吗啡及其衍生物 二、合成镇痛药 三、阿片受体和阿片样物质 四、阿片耐受和停药反应 五、阿片成瘾的康复 第二节 镇咳祛痰药 一、镇咳药 二、祛痰药第四章 非甾体抗炎药 第一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与炎症 二、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解热镇痛药 一、水杨酸类 二、苯胺类 三、吡唑酮类 第三节 非甾体抗炎药 一、非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药 二、选择性COX-2抑制剂 第四节 抗痛风药第五章 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第一节 拟肾上腺素药物 一、儿茶酚类拟肾上腺素药物 二、非儿茶酚类拟肾上腺素药物 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一、α受体阻断剂 二、β受体阻断剂 三、非典型的β受体阻断剂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七章 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第八章 作用于组胺受体的药物及抗消化道溃疡药第九章 寄生虫防治药第十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第十一章 抗生素第十二章 抗肿瘤药物第十三章 甾类药物第十四章 维生素第十五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第十六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第十七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途径附录习题参考答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学日历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麻醉药麻醉药是使患者痛觉消失,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主要分为全身麻醉药(GeneralSnesthetics)和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两大类。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从而使患者意识、感觉和反射运动消失。局部麻醉药则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局部失去痛感。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吸人性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和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两大类,适用于大手术。一、吸入性麻醉药吸人性麻醉药又称为挥发性麻醉药(Volatile Anesthetic),是一类化学性质不太活泼的气体或易挥发的液体,与一定比例的空气或氧气混合后,随呼吸进入患者肺部,气体分子在沛中扩散,通过肺泡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分布至神经组织而发挥全身麻醉作用。乙醚(Ether,1842年)、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1844年)和氯仿(Chloroform,1847年)是最早使用的吸人性麻醉药。乙醚具有优良的全身麻醉作用,并有良好的镇痛及肌肉松弛阼用,但由于易燃易爆、对呼吸道黏膜刺激性较大、诱导和苏醒缓慢等缺点,现已少用。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较弱,在80%~85%的浓度时才能产生麻醉作用,容易发生缺氧症,因此常与其他全麻药合用。氯仿由于安全范围窄,毒性大,已被淘汰。
编辑推荐
《药物化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药学专业本科教材,也适合药学科研部门、药检所、药厂等单位有关人员参考和作为培训班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