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万民 页数:136 字数:21900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内容概要
龙潭古镇地属重庆酉阳县,坐落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今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乡土环境的芳香。在“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兴,几度因区域经济地位和水陆物资转换而繁荣;抗战时期,曾是文化人士聚集的著名城镇,发展和延续了一方文化。龙潭古镇的城镇山水格局,严谨和谐,青砖灰瓦的坡顶房,青石板街巷、封火墙、吊脚楼、古井古树、古码头,朴实厚拙,有着浓厚的巴渝建筑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的底蕴。本书以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为主体,结合古镇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探索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与,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书籍目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及资源 1.1.2 区域及环境 1.2 沿革 1.2.1 概述 1.2.2 发展变迁 1.3 社会组织与文化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 1.4.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4.2 经济现状 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城镇肌理 2.2.1 街巷 2.2.2 开放空间 2.2.3 山地簇群 2.3 环境景观 2.3.1 景观总体布局 2.3.2 山景 2.3.3 水景 2.3.4 城镇景观 3 建筑空间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会馆建筑 3.3.2 住宅建筑 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及选材 4.2.2 艺术手法 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古镇的保护 5.2 传统街区的整治与更新 5.2.1 龙潭古镇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 5.2.2 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5.2.3 重点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5.2.4 传统街区景观更新设计 5.3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3.1 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5.3.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3.3 旅游发展规划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6 建筑与装饰研究 6.1 古镇色彩与装饰 6.1.1 古镇整体环境色彩与装饰 6.1.2 民俗爱好与古镇色彩 6.2 民间装饰意匠 6.3 装饰艺术的表达 6.4 典型建筑分析与测绘 6.4.1 谢家院子 6.4.2 王家大院 6.4.3 万寿宫 6.4.4 吴家院子 6.4.5 赵世炎故居 6.4.6 赵家院子 6.4.7 袁家院子 6.4.8 甘家院子 6.5 装饰艺术测绘 6.5.1 招牌与牌匾 6.5.2 门 6.5.3 窗 6.5.4 脊饰 6.5.5 瓦当 6.5.6 柱础 6.5.7 梁、柱 6.5.8 栏杆 6.5.9 家具后记
章节摘录
街道的平面形态与建筑外部空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环境而存在。在龙潭古镇,由于老街基本沿山脊或水系走向,用地通常比较狭长,街道两侧的建筑也呈连续的带状分布,因此整个街区的形态是完整和连续的。 (2)平面形态特点 古镇的道路网顺应古镇结构形态,呈鱼刺状,主次分明,衔接自然。“宫齐龙头八卦井,角跨凤尾九桥溪”古镇共有8条街道(南北向主要有3条,东西向主要有2条,相互交叉形成古镇的街道骨架)。东西向的街道基本上以交通性为主,龙泉路穿镇中心而过,循九桥溪而行,通向大众桥。此外,古镇内部尚有东西向的大小巷道10余条,以满足自身的功能与环境要求。 2)空间形态构成 (1)街巷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山地城镇的街巷空间,体现了山地的特点,其空间联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坡道,另一种是梯道。坡道一般用在比较平缓的坡地上,梯道用在比较陡峭的坡地上。一般情况下两者混用,适应使用需要,使城镇街巷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城镇发展使坡道和梯道的使用有了明显的分工,坡道一般用于主街和外围的联系道路之间,而梯道一般用于小街小巷或是高差较大的主街(图2.16,图2.17)。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