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建康 页数:224
内容概要
对于产业发展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国内理论界目前大多局限于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来探讨后发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问题。本书运用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后发国家或地区基于发挥后发优势的产业自立型成长能力的培育与升级路径,从而为我国克服比较优势陷阱、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成长及发展新型工业化找寻出新思路。这对如何促进后发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自立型成长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对于研究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1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产业发展1.1 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1.1.1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新进展1.1.2 比较优势陷阱与后发国产业发展困境1.2 后发优势与产业发展1.2.1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新进展1.2.2 后发优势和后发国产业自立型成长与升级2 后发国政府与产业发展2.1 政府及其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1.1 后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1.2 后发国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2 后发国政府与主导产业的发展2.2.1 后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2.2.2 后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主导产业更替2.3 幼稚产业的开放式保护与产业发展2.3.1 幼稚产业保护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轨迹2.3.2 幼稚产业的开放式保护与产业成长3 制度学习与产业发展3.1 制度及其功能3.1.1 制度定义与分类3.1.2 制度的功能3.2 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3.2.1 制度安排与制度均衡3.2.2 制度变迁3.2.3 制度创新与制度效率3.3 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3.3.1 制度学习与后发优势3.3.2 制度创新与产业成长4 技术学习与产业发展4.1 后发国技术发展理论4.1.1 开放条件下后发国的技术发展理论4.1.2 技术学习与制度学习4.2 技术学习与产业自生竞争力4.2.1 先发国与后发国技术发展路径的比较4.2.2 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4.2.3 技术引进、知识积累与技术赶超4.2.4 国际例证:技术学习与韩国汽车产业发展4.3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中国产业自生与发展能力4.3.1 构建中国产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路径安排4.3.2 基于知识传导构建动态能力的企业后发成长路径5 国际直接投资、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5.1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5.1.1 国际直接投资与后发国产业技术进步5.1.2 国际直接投资与后发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5.2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发展能力5.2.1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5.2.2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技术的进步5.3 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5.3.1 产业转移理论与后发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3.2 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5.3.3 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发展6 产业集群战略与产业发展6.1 产业发展中的集聚与集群6.1.1 产业的集群与集聚6.1.2 产业集群的分类6.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产业自生竞争力6.2.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6.2.2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自生竞争力形成机理6.3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我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6.3.1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成因6.3.2 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7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研究7.1 产业带理论概述7.1.1 产业带的基本特征7.1.2 产业带的形成机理7.2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后发优势与劣势7.2.1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发展现状7.2.2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后发优势7.2.3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后发劣势7.3 基于发挥后发优势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方略7.3.1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7.3.2 重视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形成产业带开发建设的协调机制7.3.3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7.3.4 加强省内南北产业协作,在更大地域范围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7.3.5 加快推进与城市化互动结合的工业化,以城市化驱动产业带的开发建设7.3.6 加快区域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构建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出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或创业型企业7.3.7 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引进外资与内资并重,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附录一 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3.1版)二位编码产业附录二 中国国民经济的产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