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纪武 页数:248 字数:38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概要
文化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义。与城市化相伴的文化转型与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探索。本书秉持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将城市及其文化落实到地域现实的时空环境中,探讨社会剧变过程中地域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及其文化动因。研究立足于城市规划学科,将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引入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建构地域聚居与文化的基本研究架构和方法,并以重庆、武汉、南京为例,探讨地域聚居与文化演进的基本问题、规律与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可行性 1.2 国内外聚居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概述 1.2.1 城市规划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1.2.2 国外聚居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概述 1.2.3 国内聚居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概述 1.3 面临的难题和研究方法 1.3.1 面临的困难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3 研究结构框图2 聚居发展的“地域—文化”视角研究 2.1 聚居与文化的地域分异 2.1.1 文化地理学的启示 2.1.2 文化观念与城市形态的呈现 2.1.3 文化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研究 2.2 地域文化的概念剖析与城市规划研究 2.2.1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时空维度辨析 2.2.2 人居视野的地域文化概念界定 2.2.3 科学的地域文化观念与城市规划研究 2.3 景观与城市形态 2.3.1 地理景观的研究与发展 2.3.2 景观的人文要义 2.3.3 文化景观与城市形态 2.4 文化地景的概念剖析与城市规划研究 2.4.1 文化与地理景观 2.4.2 文化地景与地域聚居 2.4.3 文化地景的概念界定与城市规划研究 2.5 小结3 现代时空维度下的地域文化及聚居研究 3.1 地域聚居的时空维度辨析 3.1.1 城市研究历史决定论的时空基础 3.1.2 现代性的时空维度与历史决定论 3.1.3 城市发展的现代时空维度辨析 3.1.4 建构地域性的城市发展时空观 3.2 地域文化演进与聚居研究 3.2.1 地域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地域聚居 3.2.2 地域文化演进与城市生存语境 3.2.3 地域文化区域与聚居特质综合体 3.3 文化地景演进与聚居研究 3.3.1 人、地关系的升华——文化地景 3.3.2 作为文化地景的地域聚居演进 3.3.3 文化地景特质综合体分析 3.4 研究架构与链接 3.4.1 地域文化视角的聚居研究架构 3.4.2 文化地景视角的聚居研究架构 3.4.3 研究架构的链接 3.5 小结4 地域聚居与文化的价值关系与生态逻辑研究 4.1 综合研究架构分析 4.1.1 综合研究架构的提出 4.1.2 研究的展开 4.1.3 链接层分析 4.2 地域聚居的价值关系研究 4.2.1 地域文化与文化承载力 4.2.2 文化承载力与文化价值 4.2.3 文化价值与文化地景 4.3 地域聚居的生态逻辑研究 4.3.1 地域文化与资源环境 4.3.2 资源环境与文化特色 4.3.3 文化特色与文化地景 4.4 小结5 中国城市发展的区域及文化格局研究 5.1 文化——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抉择 5.1.1 城市时代的到来 5.1.2 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抉择 5.1.3 社会进步的文化需要 5.2 当代中国城市问题的文化透析 5.2.1 人居环境建设需要人文关注 5.2.2 城市建设的文化失范 5.2.3 从边沿到中心——城市文化的回归 5.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区域空间观念考析 5.3.1 “禹迹”——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实践 5.3.2 王朝地理的一统观念与区域空间认知 5.3.3 区域空间思想与社会秩序建构 5.4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关注 5.4.1 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格局 5.4.2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地域格局 5.4.3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关注 5.5 小结6 地域聚居与文化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 6.1 重庆、武汉、南京历史聚居的文化脉络与比较研究目标 6.1.1 聚居及文化渊源探讨——文化的发展线索 6.1.2 聚居发展的文化、生态、经济基础 6.1.3 可比性分析及研究目标 6.2 重庆、武汉、南京地域聚居发展历史分析 6.2.1 重庆地域聚居发展历史分析 6.2.2 武汉地域聚居发展历史分析 6.2.3 南京地域聚居发展历史分析 6.3 重庆、武汉、南京地域聚居发展比较研究 6.3.1 区域聚居格局比较研究 6.3.2 历史聚居发展比较研究 6.3.3 对地域城市发展规划的启示 6.4 小结7 当代城市形态与文化研究 7.1 重庆、武汉、南京当代城市文化的界定 7.1.1 城市文化的认识及城市形态 7.1.2 当代重庆城市文化的界定 7.1.3 当代武汉城市文化的界定 7.1.4 当代南京城市文化的界定 7.2 重庆城市形态地域性研究 7.2.1 重庆城市历史形态的文化探析 7.2.2 重庆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7.2.3 地域文化视角的现代城市形态研究 7.3 武汉城市形态地域性研究 7.3.1 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文化探析 7.3.2 武汉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7.3.3 地域文化视角的现代城市形态研究 7.4 南京城市形态地域性研究 7.4.1 南京城市历史形态的文化探析 7.4.2 南京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7.4.3 地域文化视角的现代城市形态研究 7.5 小结8 结语 8.1 宏观历史背景的认识 8.1.1 关于时代背景与城市发展建设 8.1.2 关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与文化 8.2 城市及城市文化的认识 8.2.1 关于城市文化的生态伦理认识 8.2.2 关于城市文化观念与空间构成 8.3 城市规划与地域文化的认识 8.3.1 关于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与场所精神 8.3.2 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本质 8.3.3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规划 8.4 研究的不足后记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1.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健康轨道,现代化建设事业举世瞩目。期间,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中国城乡面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随着中国城市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城市建设热潮波澜壮阔,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百花齐放。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人口、用地、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探索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开发区建设、城市广场建设、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生态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等一轮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发展正逐步从单纯“量”的渴望转向对“质”的追求,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也跨出发展初期的浮躁与粗放,而趋向于科学化、理性化、集约化的发展,逐步进入探求科学与人文融会的华彩时代。 目前,中国工程院已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列为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之一。我国各大城市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相继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点燃西部诸城市发展的“星星之火”,以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群区逐步发育完善,城市化正以“燎原之势”推动着西部地区城市社会的发展(图1.1)。在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与发展、文化传承与更新的历史性深刻变革。
编辑推荐
《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