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明震 页数:1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绘心·心态艺术学博士文丛·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层面上,以同情历史的研究方法,逼近历史本原,论述了文人画艺术的“书意化”、“诗意化”、“哲理化”的审美文化特征,明晰了文人画的历史定位。《绘心·心态艺术学博士文丛·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通过文人画与民间艺术、院体画之间的关联,在共时性层面揭示文人画艺术的包容含蕴的个性特点,凸现其背后的文化生成背景;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风格之间的个案比较,在历时性层面上梳理出文人画在历史演化中的不同形态;通过文人画作品本体的语言与结构的透视,展示文人画笔墨与形象、书画、意境的关联,凸现文人画图式、语汇等个性特征。从而深化了文人画艺术的认识,引起对中国画的历史传统、未来走向的思索。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关于文人画的界定问题第二节 文人画的兴起与苏轼的文入画观第三节 董其昌的文人画观与明清文人画的反拨精神第四节 石涛的“一画论”及其文人画思想第二章 文人画的自律与他律第一节 山水、花鸟从人物中的分离与笔墨语言的独立发展第二节 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的关系第三节 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关系第三章 文人画的形态与比较第一节 工致秀润与荒疏简远:赵孟頫与倪云林第二节 俗化与雅化:唐寅与仇英第三节 同弊与乖时:虚谷与任颐第四章 文人画的语言与结构第一节 笔墨与形象第二节 笔墨与书画第三节 笔墨与意境结语 文人画的正向价值与负面影响附论 中国画:交融、偏离、个性定位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明中期之后,江南地区经济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农村地区极为普及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主体开始转向以城镇的集中生产消费为核心,商业与手工业在城镇发展迅速,同时伴随着城镇本身的增多增大。苏州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类型城市的代表。在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城市财富日益膨胀,苏州的市民阶层与有钱阶层逐渐增多,“仓廪实而知礼节”,城市生活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民间文艺,愈来愈需要较高层次文艺的积极介入,城市生活进而愈来愈与当地文人阶层文化、艺术生活紧密相连。这造成了四种影响深远的结果:一是由于文人精神的长期辐射与传播,文化艺术面向市民阶层,市民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平民能更多地接触原本高高在上的文苑雅风;二是文人阶层也能更多地接受世俗的经济生活规则和大量的民间文艺思潮(在绘画方面,文人画家虽继承了宋元文人的“逸品”笔墨形式,但内核却不再高逸,而相反多了幻化、世俗化的内容,相伴随的是诗意的失落与题材选择的大众化);三是文化的商业化取向日益明显,文化的商业化机制日趋完备,明清文人不再人人自命清高,有很大一部分人如唐寅、李日华等皆重利,对钱财绝不回避;四是文化的娱乐化发展状态明显,在娱乐文化中,各阶层的思想交流频繁,各阶层生活在此交叉重叠。在这一大环境中,文艺原有的门阀气息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存空间结构的改变,要求文艺必须改变自身的预置态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