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白友涛,陈S畅 著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并且这一社会成本在局部范围内已经超过部分市民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安定。这是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认真反思的牵涉到千百万民众的重大政策导向问题,值得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进一步深思。 本书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了社会成本概念,从个人家庭、邻里社区和社会发展等不同层次对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适合社会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阅读,同样也适合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所有对城市社会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0 绪论 0.1 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 0.2 城市更新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0.3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典型案例 0.4 学术界对城市更新研究的局限1 社会成本理论和操作化 1.1 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成本 1.1.1 社会成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1.2 科斯和他的《社会成本问题》 1.1.3 社会成本概念的本土化 1.2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成本 1.2.1 前人眼中的社会成本 1.2.2 社会学视野中社会成本的主要特征 1.3 社会学意义的社会成本内涵 1.3.1 个人和家庭层次 1.3.2 组织(邻里)和社区层次 1.3.3 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层次2 研究样本和统计数据 2.1 研究背景和样本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主要经过和调查样本 2.2 问卷统计基本数据 2.2.1 样本的个人生活情况 2.2.2 拆迁实际情况 2.2.3 拆迁参与及认同 2.3 部分典型访谈记录3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现状 3.1 个人家庭层次社会成本 3.1.1 居民个人和家庭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3.1.2 难以适应新小区环境 3.1.3 造成文化心理失衡 3.2 邻里社区层次社会成本 3.2.1 老人和孩子等弱势群体直接受到影响 3.2.2 社区认同感降低、功能恶化 3.2.3 产生社会心理成本 3.2.4 贫富分化地域化 3.2.5 历史街区、老店铺带着浓厚的传统气息一起消失 3.3 社会发展层次社会成本 3.3.1 进一步促进社会阶层分化 3.3.2 产生不和谐的功能性集体行为 3.3.3 政府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3.3.4 城市空间结构趋向不合理4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产生的原因 4.1 城市发展的自然张力 4.1.1 城市化的内在动因 4.1.2 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动因 4.2 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清” 4.2.1 地方政府角色功能的错位 4.2.2 权利滥用和“路径依赖” 4.3 开发商的“有钱无恐” 4.3.1 高额利润诱使开发商竞相投资房地产业 4.3.2 开发商“有钱无恐”的行为增加了社会成本 4.4 被拆迁居民“乏力抗争” 4.4.1 被拆迁居民权益缺少法律保障 4.4.2 居民“去组织化”导致抗争乏力 4.4.3 社区民间组织的先天不足 4.4.4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5 国外城市更新及其社会成本 5.1 美国的城市更新 5.1.1 美国城市更新的背景 5.1.2 美国战前的城市更新 5.1.3 美国战后城市更新运动 5.2 英国的城市更新 5.2.1 早期的英国城市更新 5.2.2 战后英国城市的更新运动 5.3 法国的城市更新 5.3.1 法国的住宅建设和旧区翻新 5.3.2 法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新 5.3.3 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 5.4 亚洲的城市更新 5.4.1 日本的城市更新 5.4.2 韩国的城市更新 5.4.3 新加坡的城市更新 5.5 国外城市更新社会成本6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的再认识 6.1 中国城市更新的特点 6.1.1 中国城市更新的特点 6.1.2 研究的结论 6.2 社会成本控制的政策思考 6.2.1 规划阶段的社会成本控制 6.2.2 操作阶段的社会成本控制 6.2.3 拆迁之后的社会成本控制 6.3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的未来 6.3.1 城市更新社会成本存在的长期性 6.3.2 控制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的关键附录 附1 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附2 部分省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附2.1 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附2.2 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附2.3 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附2.4 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附3 相关报道、来函、资料、图片 附3.1 中国近八成城市建廉租住房制度 附3.2 拆迁群众来信来函 附3.3 被拆迁居民宣传材料 附3.4 南京市有关补偿文件 附3.5 相关图片 附4 访谈提纲和问卷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0 绪论 0.1 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适应新的城市功能需要,对城市原有建成区进行的更新改造。广义地理解,城市更新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伴随着城市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适应着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一般认为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巴黎改造。 狭义地理解城市更新,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工业化国家城市政府对城市原有建成区的更新改造,其目的在于将老化的市区给予有效的改善,使其具备现代化的都市特征,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其典型代表是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初结束的美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①。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运动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从美国开始发展到大部分发达国家,前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改造完成。 城市更新的重点是对于旧城区内建筑、土地、道路的结构性调整,它是当代城市社会进步、经济结构升级的产物,是城市生态管理的新形式、新内容。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对象主要是建筑、道路、基础设施和环境。一般说来,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公共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率的增加、教育和发展机会的增多、犯罪数量的减少、卫生缺陷的减轻等。 根据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实践,我们认为,城市更新的原则是: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原则;②居民参与和人性化原则;③多方投入和多方受益原则;④适合人的基本需要(以人为本)原则等。城市更新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发散效应、极化效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